|
|
|
您当前的位置:本地通首页 > 本地文化 > 黄河蛇曲国家地质公园门区与地质博物馆布展方案

黄河蛇曲国家地质公园门区与地质博物馆布展方案

关键词:黄河蛇曲     我要发布新的信息
  • 相关机构: 黄河蛇曲
  • 电 话:
  • 网 址:http://
  • 感谢 sxyhccoo 您提交的信息已被本站采纳
  • 点击率:8486

    已有0网友参与纠错

山西省永和县位于山西省西南部,吕梁山西南端西翼,西与陕西省延川县隔河相望,东与临汾市隰县接壤,南与大宁县毗连,北与吕梁地区石楼县为邻。地理坐标东经:110°22′00″-110°38′00″;北纬:36°34′44″-36°54′00″,公园面积为210㎞2,主要地质遗迹分布面积152.64㎞2。划分为英雄湾河谷阶地峡谷地貌旅游区、永和关湾河谷阶地峡谷地貌旅游区、郭家湾黄土生态旅游区、乾坤湾蛇曲地貌旅游区、仙人湾人文及黄河蛇曲地貌旅游区,共5个景区,(见黄河蛇曲(山西永和)国家地质公园地质遗迹及景区分布功能区划图),因此需要建立一个总的门区,并与地质博物馆组建在一起。
 
    门区选址在乾坤湾蛇曲地貌旅游区(见黄河蛇曲(山西永和)国家地质公园规划图)。
 
    黄河蛇曲(山西永和)国家地质公园地质博物馆设于乾坤湾旅游区内,主要设施和部门有:国家地质公园管理委员会、地质博物馆、科教培训中心、游客咨询服务中心、停车场等相关设施。
黄河蛇曲(山西永和)国家地质公园标志碑
黄河蛇曲(山西永和)国家地质公园标志碑拟利用公园地质博物馆外墙的显著区域构建标志墙,且旁边设立一块说明牌,介绍《黄河蛇曲(山西永和)国家地质公园》建园概况。
建设绿荫停车场
场地拟用空心地块砖嵌草铺砌,并种植多行阔叶树林,保证车辆都能停在绿荫中。停车场总面积不小于 3000m2 ,用来停放旅游机动车和公园内公务用车。
游客咨询服务中
是游客到黄河蛇曲(山西永和)国家地质公园旅游的总服务台,可了解公园区的旅游线路,景区的旅游信息和住宿、饮食、交通等信息,并提供所有景区门票销售、住宿交通活动安排等服务,中心内有自动咨询主机,服务台、票务室、资料室、接待室、办公室,建筑面积约 600m2,也可设置公园导游及登山鞋、雨具等服务,与地质博物馆合建(位于地质博物馆服务区)。
地质公园管理委员会
负责制定公园的发展计划,行政法规,管理制度,重大项目的招商引资,管理政府基础设施投资,旅游市场的统一开拓,统一促销等。

黄河蛇曲(山西永和)国家地质公园展馆设计方案
一、建筑结构与建筑面积
1、建筑造型特征
博物馆主体建筑以山西民居院落建筑风格为主,主楼二层,左右附楼一层,左右附楼层顶呈波形。向外延伸呈锯齿状伸展,左右对称,古朴典雅。
主楼上部建筑,采用声、光、电三维效应,展现地球演化过程及黄河蛇曲地貌的形成过程。博物馆建筑的造型为二进式四合院,以表现山西民居特色。
2、建筑面积与结构
黄河蛇曲(山西永和)国家地质公园博物馆主楼建筑面积2000㎡,分两层建筑高度:11 m,结构类型为木框架结构。建筑耐久年限为三级( 50 年)。
3、建筑元素与类型
博物馆的主体建筑以山西民居的四合院为特征,其基本构成元素主要有:大门、院落、厢房、中门、正房等几部分。其中各个元素的特征及类型描述如下:
大门:大门的类型为开墙垣式,设在中轴线上,做成木质垂花门状。门外两边各有一个抱鼓石或石狮。
院落:院落的类型为串连型,沿轴线纵向联合,以垂花门串连起二进院落,这一类型的四合院层层递进造成一种“庭院深深深几许”的空间效果。
厢房:厢房为砖木型,屋顶为向内单坡硬山式。外院厢房为一开间做成的通间;内院厢房为三开间,中间设门,屋内隔成一名两暗的三间。
中门:中门为木构垂花门,设两层门扇,除两侧隔墙间的大门外,内侧还有一层屏门,外檐垂莲柱落地,形成门廊。
正房:正房为砖木型,双坡屋顶,主体为两层,左右各设一层附楼。
二、建筑功能
可将博物馆划分为三个不同功能的区域分别是F区(服务区)、M区(博物馆区)和B区(办公区)。
F区内正中设置F3永和黄河蛇曲地质博物馆碑石,F2为咨询服务台,F4为旅游接待室,休息茶座,旅游纪念品销售部,同时有一定面积可供游客休息的场地。
M区内M3、M8、M5、M7为四大展厅。M3为第一展厅分三个展区展示地球演化史、地质遗迹及地质公园的背景知识。M8为第二展厅分两个展区展示黄土地貌与河流地质作用相关知识。M5为第三展厅分七个展区介绍园区内的地质遗迹类型、主要地质遗迹特征及其形成与演化过程、最后介绍了黄河蛇曲的形成过程。M7为第四展室分四个展区分别介绍永和地区的经济概况、文化古迹、名人故居、民俗文化等。
B区内设置各行政办公室和仓储区。
1、从F1进入游客服务区。
2、从大门M1进入经过牌楼M2,进入博物馆区,在第一进院参观第一展厅M3和第二展厅M8,然后经过中门M4进入第二进院参观第三展厅M5和第四展厅M7,最后参观设在主楼M6的多功能演示厅及其他。
3、M6为主楼,两附楼设置黄河蛇曲地貌立体模型及模拟地球演化史的时空回廊。
4、M6的中心主楼一层为报告厅,二层为多功能演示厅且二层可设观景窗及休息室。主楼M6示意图(见下图)。
5 、从B1进入博物馆的办公区和管理区。

                 示意图
黄河蛇曲(山西永和)国家地质公园展馆布局方案
一、博物馆功能
博物馆为地质公园解说中心、全面展示黄河蛇曲地貌、河流地质作用等地学相关知识,同时展示永和河流、黄土地貌、古生物类型、自然环境与生物多样性,以及永和历史文化,建成一流的科普教育基地。
二、博物馆布展规划
博物馆共分8—14 个室内展厅(室、廊)、馆前停车场、服务区及办公区。
1 、停车场 、F2旅游服务咨询中心、F4为接待室及旅游纪念品购物中心。
2 、穿越时光隧道进人多功能厅,定期放映“黄河蛇曲(山西永和)国家地质公园” DVD 片及其他相关影视片。
      3 、永和黄河蛇曲地貌景观全景式模型厅。展示约 25米立体地貌沙盘; 四周墙壁放置大型主要景点的图片, 配置景区介绍触摸屏系统。
4 、永和黄河蛇曲博物馆沿走廊放置古生物,岩石,矿物等标本并作简要说明。
      5 、永和黄河蛇曲地质地貌彩色图文灯箱、标本展厅。
      6 、黄河蛇曲科学与文化价值综述展区,放置 5 块大型彩喷图。
l        永和黄河蛇曲地学科学价值
l        黄河蛇曲的美学价值
l        永和历史文化价值
l        黄河蛇曲地质遗迹地质图
l        再现黄河蛇曲形成过程主题板
       7 、再现黄河蛇曲演变过程演示厅。
8 、山西永和经济、文化、历史展示。
      9 、世界著名河流展厅。开辟世界河流展厅,展出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或世界知名的现代、近代河流地质公园的图文。
       10 、永和黄河蛇曲立体地质模型展厅。将黄河蛇曲制成一个剖面式模型。表示层次关系及其与河床、河谷、河漫滩等地貌的关系。并配以标本、图片,给每个参观者直观的可读性的展示。
黄河蛇曲(山西永和)国家地质公园博物馆展示方案
第一单元  地球演化史、地质遗迹及地质公园展厅
在第一展厅以廊道及图文形式,从老至新介绍地质发展史,展出地质年代,地质时代的划分,地质遗迹的形成以及地质公园的由来等。重点介绍几次大的造山运动给地球带来的变化及生物的进化等。以图文形式,由太古界,中、新生界,第四系至人类的出现顺序展示地质发展史。
第二单元  黄土地貌与河流地质作用相关知识
1 、以展板形式概述黄土地貌与河流地质地貌的形成。
 2 、制作小比例尺立体模型反映黄河蛇曲地形地貌,突出黄河蛇曲(山西永和)国家地质公园五大黄河湾道。
3、辅以卫星影像图、地质图、地貌图介绍黄土地貌形成过程及河流地质作用的特征。
4 、以图文加模型的形式表现黄河蛇曲的形成及特征,包括河心岛、河漫滩、边滩、冲积平原。
5 、以图片形式展示黄土地貌景观,包括:黄土沟谷地貌、黄土沟(谷)间地貌和黄土潜蚀地貌等类型。
6 、以大幅相片形式展现宏观黄土地貌景观及河流流经地域的地貌特征。展厅以展板及灯箱为表现形式。

第三单元  园区内地质遗迹景观
在此展厅中通过展板、旋转立体箱、立体模型模拟,并配合声、光、电等现代化手段展示。
黄河蛇曲(山西永和)国家地质公园共有五大景区,包括英雄湾河谷阶地峡谷地貌旅游区、永和关湾河谷阶地峡谷地貌旅游区、郭家湾黄土生态旅游区、乾坤湾蛇曲地貌旅游区、仙人湾人文及黄河蛇曲地貌旅游区。在此展厅我们共将其分为五个地质遗迹类型来展现,最后简介黄河蛇曲地貌成因及形成过程。各部分的展示方式如下;
1、基础地质遗迹特征  主要以展板,以及立体模型展示
地层接触关系(1)、不整合接触关系(2)、代表性剖面(3)、层面构造 展板、图片
构造类地质遗迹特征(1)、褶皱 (2)、断层 (3)、节理       立体模型、剖面图
2、古生物景观特征  主要以实物化石展示
古生物化石
3、地貌景观特征    通过展板、灯箱、立体       模型展示
悬崖、悬谷:   展板、三维图像、立体模型展示
方山:        展板、三维图像
涡穴:        展板、图片
棋盘格式节理:展板、图片
侧蚀洞穴:    展板、三维图像、
底蚀凹痕:    展板、三维图像、
蛇曲:        展板、图片、立体模型展示
阶地:        展板、图片、立体模型展示
河心岛:      展板、图片、立体模型展示
河漫滩:      展板、图片、立体模型展示
4、水体类景观     展板、立体模型模拟、并配合声、光、电效果
泉                展板、并配合声、光、电效果
悬瀑、跌水        展板、并配合声、光、电效果
支流入干          立体模型模拟
5、地质灾害遗迹   多媒体演示   
崩塌
6、永和黄河蛇曲地质成因  多媒体演示
第四单元 公园周围的经济、文化古迹、名人故居、民俗文化展厅
通过展板、微缩景观模型,配以声、光、电等现代化手段展示。
民俗文化展厅
1、经济概况    展板
2、文化古迹    微缩景观模型   声、光、电等现代化手段
3、名人故居    微缩景观模型   声、光、电等现代化手段
4、民俗文化    展板

黄河蛇曲(山西永和)国家地质公园布展具体内容
陈列展示分为四个单元内容:1、地球演化史、地质遗迹及地质公园;2、黄土地貌与河流地质作用相关知识3、园区内地质遗迹景观的形成与演化; 4、公园周围的经济发展、文化古迹、名人故居、民俗文化等。在展厅,通过图片、文字、三维图像、灯箱展板、实景灯箱、旋转灯箱、模型、实物标本等多种形式全面展示黄河蛇曲地貌,介绍相关的地质知识,在多功能演示厅,配置大屏幕电视和音响设备,向游客播放有关黄河蛇曲地貌的形成发展演变史,播放黄河蛇曲(山西永和)国家地质公园光盘。

展板 1  序
黄河蛇曲(山西永和)国家地质公园是通过地质考察,野外调查和大量科学研究论证后建立的。
2005年1月通过省国土资源厅审查 《山西永和黄河蛇曲地质公园》,并上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审批。
2006年8 月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正式批准建立 《黄河蛇曲(山西永和)国家地质公园》
展板 2  前言
黄河蛇曲(山西永和)国家地质公园位于山西省西南部,吕梁山西南端西翼,地理座标为:东经:110°22′00″-110°38′00″;北纬:36°34′44″-36°54′00″,公园面积为210㎞2,主要地质遗迹分布面积152.64㎞2。
黄河蛇曲(山西永和)国家地质公园地处晋陕峡谷的南部地段,公园内主要可供观赏的旅游景观为河流蛇曲曲流地貌景观。其次,园区内还有由河流地质作用形成的其它地质旅游资源及遗迹,如河心岛(鞋岛)、阶地、侧蚀洞穴、陡峭谷坡及化石遗迹等。
除此,公园内历史上遗留的人文旅游资源比比皆是,对考察和研究黄河文化、黄土风情、近现代革命战争史等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宝贵资料。
黄河蛇曲(山西永和)国家地质公园的旅游资源内容丰富。尤其是地学类旅游资源无论从宏观到微观景观遗迹都弥足珍贵,具有较高的教学,科研及旅游观赏价值。对这里地质公园的考证研究,帮助我们深入了解黄河中游地壳的发育、演化史、黄土环境的变迁、黄河谷道的水力侵蚀模式具有重要意义。
第一单元  地球演化史、地质遗迹及地质公园展厅
第一部分:地球演化史
主题:自地球在宇宙空间形成以来,几次大的造山运动,使地球发生了几次大的变化,导致物种的演化。
展板3—展板8采用图片与旋转灯箱配合的方式

展板3  回顾远古时代地质发展史及造山运动
穿越廊厅,从老至新介绍地质发展史,展示出地质年代,及其划分,重点介绍几次大的造山运动给地球带来的变化,生物的进化等,以图文形式,由太古界,中、新生界,第四系,至人类的出现顺序来展示地质发展史。
⑴ 太古界( 38 —25 亿年)——生命的起源(图、声、光配合)
地壳处于原始的比较活动的状态,岩浆活动,火山喷发强烈,岩层褶皱复杂、变质作用剧烈。形成广布的碧玉铁质岩,富集成巨大的铁矿资源。距今约 35 亿年,出现了单细胞的细菌和蓝绿藻的大量发展。
⑵ 元古界(25 —5.7 亿年)
浅海环境,产生碎屑沉积、含硅镁质碳酸盐沉积,火山活动亦较频繁,有重要的菱铁矿床形成。
生物由单细胞藻类发展到多细胞藻类。
⑶ 震旦纪(8 —5.4 亿年)
海底火山喷发 —— 海啸、沉积、冰川作用、冰川堆积、冰水沉积,形成冰积层。富含铁、锰、磷等沉积矿产。
展板4 下古生界地史、生物的发展
⑷ 寒武纪(5.4 —4.95 亿年)
海侵范围大,海洋大量无脊椎动物(三叶虫、腕足类、古杯类)繁殖。局部有海底火山喷发活动。
形成的矿产主要有磷矿层、黑色页岩中的稀有元素,局部地区富集了铁矿、有色金属矿产。
⑸ 奥陶纪(4.95 —4.35 亿年)
是地史上海侵最大的时期之一,地球大部分地区为奥陶纪海水所淹没。笔石动物在奥陶纪时大量发展,头足类鹦鹉螺(角石类)十分繁盛。
在局部相对活动地区,火山活动强烈,构成岛海环境。沉积作用形成磷、石膏、盐类。岩没浆和火山活动地区形成金、铜、铅、锌等矿产。
⑹ 志留纪(4.35 —4.08 亿年)
志留纪海侵范围缩小,陆地面积相对增大,笔石由兴盛到衰退,珊瑚类大量发展,陆生植物与淡水鱼类因陆地面积增加而得到发展。矿产有煤、铁、石油、磷,并有稀有和放射性元素。
志留纪末,强烈褶皱运动,海水退出,褶皱上升成山。
展板5  上古生界地史及生物的演化
⑺ 泥盆纪(4.08 — 3.55 亿年)
海侵范围显著缩小,陆地面积显著扩大。发育了内陆山间盆地(湖、陆相沉积)。陆生植物及淡水鱼类大发展。沉积铁矿、煤、磷、石油等矿产形成。
⑻ 石炭纪(3.55 — 2.95 亿年)
第一阶段:地壳沉降,海侵范围扩大,出现大量珊瑚礁。
第二阶段:地壳运动频繁,褶皱强烈,伴随火山活动和岩浆侵入,海水大量退却,陆地增广,沉积了厚度较大的海陆交互相含煤地层。生物群有腕足动物、珊瑚类;植物有节蕨类、石蕨类等。
本纪沉积矿产资源丰富,有煤矿、铁矿、黄铁矿、锰矿、铝土矿和耐火粘土等。
⑼ 二叠纪(2.95— 2.51 亿年)
大陆面积显著扩大,海侵范围显著缩小,浅海沉积、内陆盆地沉积,海陆交互相沉积。
生物演化剧烈,植物群以三角织羊齿、带羊齿为代表;动物群类有珊瑚类、腕足动物和菊石等。
矿产有煤、铁、锰、铜、石油及油页岩、石膏等。
展板6 续上古生界地史发展及生物深化
⑽ 三叠纪(2.51 — 2.10 亿年)
大陆扩大,海侵限于大海槽及邻近地区,中国出现“南海北陆”的状态;北部大陆,分布大小不同的内陆盆地。
生物群有菊石、瓣鳃类;植物群以蕨类为主。末期开始出现爬行动物恐龙类和鱼龙类。
矿产主要有盐类、石膏、含铜砂岩、石油、天然气等。
展板7  中生界地史发展及生物演化 (生物演化图可以配合灯箱)
⑾ 侏罗纪(2.10—1.38 亿年)
欧洲、西伯利亚等地大规模海侵,东亚(包括我国)进一步上升发生海退,以大陆环境为主。
地壳运动强烈,大规模的火山喷发活动。
温湿气候占优势,大陆普遍出现含煤沉积。
裸子植物十分繁盛,脊椎动物恐龙类占统治地位,鸟类出现始祖鸟,海生无脊椎动物以菊石为主,箭石也很发育。沉积矿产主要有煤、油页岩、石油、石膏、铁、铜等;内生矿产主要有铜、铅、锌、钼、钨、锡、明矾、萤石等。
⑿ 白垩纪(1.38 亿年— 6800 万年)
欧洲、西伯利亚、北美等地区海侵广泛,中亚、东亚地壳继续上升,处于大陆状态,出现内陆盆地沉积。中后期有褶皱运动发生,我国东南沿海火山活动和岩浆侵入活动强烈。
植物群以真蕨类、裸子植物中的银杏类、苏铁类及松柏类为主;爬行动物仍十分繁盛,哺乳动物方面已开始发展,真正鸟类开始出现,鱼类发生重大变化。
沉积矿产主要有石油、油页岩、铜矿、岩盐、石膏和芒硝。
展板8  新生界地史发展及生物演化
⒀ 第三纪(6800 万年— 240 万年)
大陆上海侵范围缩小,早期如喜马拉雅山和阿尔卑斯山系还在海面以下,末期印度板块向亚欧板块俯冲,喜马拉雅上升褶皱形成当今世界第一峰。岩浆活动以喷发的玄武岩为主。
动植物的发展,属于高等哺乳动物—有胎盘类和高等被子植物时代。
矿产以煤、石油和锰占重要比例。
⒁ 第四纪( 240 万年—现代)(虚拟激光全息成像)
进入古人类及文化期 60 —50 万年旧石器时代早期:
元谋人,巨猿动物群,石器时代以燧石制石核石器、石英石片为特征;猿人、大熊猫 ― 剑齿象动物群,以打击石器的锤状器、砍伐器、半圆器、尖状器、刮削器为特征;
古人,猛犸象动物群,以雕刻器、船底形刮削器、圆头刮削器为特征;
新人,猛犸象动物群,以骨器的骨针、磨光鹿角;装饰品的钻孔石珠、小砾石坠、刻沟骨管、穿孔食肉类犬齿为特征。
2.5 万年—5000 年中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
现代人、以磨制石器、陶器的彩陶、黑陶为特征。
第二部分:地质遗迹
 该部分主要介绍地质遗迹的概念、形成演化、分类以及保护现状和意义:
展板9  什么是地质遗迹?地质遗迹的成因及其类型
地质遗迹:地质遗迹是指在地球演化的漫长地质历史时期中,由于内外动力的地质作用而形成、具有观赏价值的地表形态和有重要科学价值、保存在岩石中的生命遗迹及地质构造现象,它们是珍贵的、不可再生的自然遗产。
地质遗迹是如何形成的
地球在漫长的地质历史演变过程中,由于内外力的地质作用,形成了千姿百态的地貌景观、地层剖面、地质构造、古人类遗址、古生物化石、矿物、岩石、水体和地质灾害遗迹等,其中具有独特性和典型价值的便成为人类所关注的地质遗迹。
地质遗迹的类型
地质遗迹依其形成原因、自然属性等可分为下列6种类型:
地质遗迹类型 典型代表 图片说明
标准地质剖面 如中国最古老的岩石——辽宁鞍山白家坟花岗岩;
天津蓟县中、上元古界地层剖面等。 
著名古生物化石遗址 如北京周口店北京猿人遗址;世界奇观——河南西峡恐龙蛋化石等。 
地质构造形迹: 如西藏雅鲁藏布江缝合带;河南嵩山前寒武纪地层及三个不整合遗迹等。 
典型地质与地貌景观 如安徽黄山奇峰;澎湖列岛的地形景观等。 
特大型矿床 如世界上最大的稀土矿床——内蒙古白云鄂博;中国稀有金属和宝石明珠——新疆阿尔泰伟晶岩;黑龙江大庆油田等。 
地质灾害遗迹 如辽宁大连金石滩震旦系——寒武系地层中的地震遗迹;河北唐山地震遗迹;云南东川市泥石流及防治等。 
展板10  国际地质遗迹保护现状、我国的地质遗迹分区及保护区
国际地质遗迹保护现状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设立了地质遗产工作组,专门负责全球地质遗产保护工作。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对地质遗迹保护工作十分重视,其中以美国、加拿大、英国等经济发达国家的地质遗产保护管理工作领先,其制定了严格的法规体系,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保护措施。国际上地质遗迹保护的通行做法大多是建立自然保护区和国家地质公园。
我国的地质遗迹分区
根据我国各种地质遗迹资源的赋存条件和区域特点,可将全国分为以下规划区:
 东北山地及松嫩平原区;
 华北、辽河平原、晋冀山地及辽东山东半岛区;
 陕甘黄土高原区;
 华东、中南丘陵山地及海岛(台湾、海南岛)区;
 四川盆地、丘陵及云贵高原区;
 内蒙古东部、中部干旱草原区;
 内蒙古西部、宁夏、河西走廊及新疆荒漠草原区;
 青藏高原高寒荒漠草原区。
我国的地质遗迹保护区
据1997年统计,地质遗迹保护区为86处,其中国家级12处,省级33处,市级9处,县级32处。
据22个省(市、区)最新统计,已建地质遗迹保护区52处,其中国家级10处,省级19处,市、县级23处;规划拟建地质遗迹保护区325处,其中国家级67处,省级162处,市县级96处。
 
第三部分:地质公园由来
展板11 世界地质公园标徽及其由来
世界地质公园标徽
是由约克•佩诺先生(York penno)设计的。它象征着地球行星是一个由已形成我们环境的各种事件和作用构成的不断变化着的系统。
地质公园的由来
1970年,世界地球日在美国诞生;中国从1990年首次开展世界地球日纪念活动。1972年,世界自然文化遗产保护公约在法国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通过,与此同时建立起世界自然文化遗产保护委员会,并创办了刊物,设置了专项基金,至2001年底共有690个自然文化遗产地列入了保护名单。其中以地质遗迹为主要内容的仅20处。1989年,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IUGS)成立地质遗产(Geosite)工作组,开始地质遗产登录工作。1992年,全球各国首脑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参加世界环境和发展大会时,通过 “跨入21世纪的环境科学和发展议程”,进一步强调可持续发展问题。同年来自30多个国家的150余位地质学家在法国南部Denign召开地质遗迹保护讨论会,发表地质遗产权利宣言。199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地学部正式提出建立世界地质公园以有效保护地质遗迹; 1999年2月9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创立了地质公园(geopark)这一名称,与人与生物圈保护区相比,它的宗旨是支持地质遗迹点保护与开发的计划。
展板12  中国国家地质公园标徽及其由来
中国国家地质公园标徽
该标徽的主题图案由代表山石等奇特地貌的山峰和洞穴、代表水和褶皱的三条横线、代表古生物遗迹的恐龙等组成,表现了地质遗迹和地质景观的主要特征。

中国国家地质公园的由来
1984年后,原地质矿产部着手有计划地开展调研工作,组织制定规划及规章的编制,将地质遗迹保工作纳入了正轨,并先后于1987年、1995年颁布了《关于建立地质自然保护区的规定》及《地质遗迹保护管理规定》。自1985年建立第一个国家级地质自然保护区——“中上元古界地层剖面”(天津蓟县)后,地质遗迹保护区的建立得到较快的发展。国土资源部成立以来又组织起草了有关地质遗迹管理办法,并召开相关会议,促进该项工作的进展。 1999年11月,国土资源部在威海召开会议,通过了10年地质遗迹保护规划,同时决定建立国家地质公园,并于次年成立了国家地质公园领导小组和国家地质公园专家评审委员会,2001年和2005年共正式批准建立了138处国家地质公园。2001年6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执行局决定(161 Ex/Decisions 3.3.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支持其成员国提出的创建具独特地质特征区域或自然公园,决议推进具特别意义的地质遗迹全国全球网络建设。2002年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地学部也再次表示将要组织建设世界地质公园网络的工作。2002年5月公布了世界地质公园工作指南,这一指南较之以前的可行性研究报告所建议的工作指南初稿有不少改进。
展板13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的有关地质公园的准则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了对地质公园定义的6条准则
① 有明确边界,有足够大的面积使其可为当地经济发展服务;
② 这些遗址彼此联系并受公园式的正式管理及保护,制定了官方的 保证区域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规划;
③ 支持文化、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社会经济发展;
④ 可探索和验证对各种地质遗迹的保护方法;
⑤ 可用来作为教育的工具,进行与地学各学科有关 的可持续发展教育、环境教育、培训和研究;
⑥ 始终处于所在国独立司法权的管辖之下。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了以下提名推荐准则
(1)须包含多个地质遗迹或合并成一体的多个地质遗迹实体,它们必须具有特殊科学意义、稀有性和优美性,能代表一个地区及该区的地质历史、事件或演化过程;
(2)必须为所在地区的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服务。例如在考虑环境的情况下,开辟新的收入来源,剌激地方企业、小商业、乡村别墅业的兴建,创造新的就业机会,为当地居民增加补充收入,吸引私人资金;
(3)在国家法律或法规框架内,为保护主要的地质景观作出贡献;
(4)须制定大众化的环境教育计划和科学研究计划,确定好教育目标、活动内容及后勤支持;
(5)须提供地质公园本身的全球对比分析,属地特征分析,当地经济发展潜力分析;园区内各类机构、团体的协调安排,促进协商,鼓励不同集团间建立合作伙伴关系,鼓励与全球网络中的其他地质公园建立密切联系。
展板14 地质公园的原则、目的和意义
建立地质公园的原则
“在保护中开发, 在开发中保护”
建立地质公园的目的及任务
 建立地质公园的主要目的有三个:保护地质遗迹,普及地学知识,开展旅游促进地方经济发展。
建立地质公园的意义
 可有效地保护地质遗迹。动员地方的社会力量, 合理而科学地开发、利用地质遗迹资源建立地质公园。
 有利于社会精神文明建设。
 为科学研究和科学知识普及提供了重要场所。
 开辟了一种新的地质资源利用方式。
 有利于发展地方经济。
 开创了地质工作服务社会经济的新模式,为地质工作服务社会提供了新机遇。
展板15  地质公园相关计划简介
中国创建世界地质公园计划
为了更好地带动地方经济,积极地保护地质遗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常务委员会第156次会议(1999年4月15日,巴黎)提出了创建世界地质公园计划。目标是每年建立20个,全球共创建500个,并建立全球地质遗迹保护网络体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我国作为世界地质公园计划试点国家之一。 为了响应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的建立世界地质公园计划,国土资源部2000年8月25日成立了国家地质遗迹保护(地质公园)领导小组和国家地质遗迹(地质公园)评审委员会,并邀请了财政部、国家环保总局、国家旅游局等部委领导作为成员,参照世界地质公园的标准,制定了国家地质公园评选办法等系列文件。于9月印发了国土资厅发[2000]77号文《关于申报国家地质公园的通知》。建立国家地质公园对发展当地经济、促进旅游、开展科普教育、宣传地学知识意义重大。
 “全球地质及古生物遗址名录”计划
198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国际地科联(IUGS)、国际地质对比计划(IGCP)及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在华盛顿成立了“全球地质及古生物遗址名录”计划,目的是选择适当的地质遗址作为纳入世界遗产的候选名录。1996年改名为“地质景点计划”。1997年联合国大会通过了教科文组织提出的“促使各地具有特殊地质现象的景点形成全球性网络”计划,即从各国(地区)推荐的地质遗产地中遴选出具有代表性、特殊性的地区纳入地质公园,其目的是使这些地区的社会、经济得到永续发展。

第二单元  黄土地貌与河流地质作用相关知识
第一部分: 黄土地貌
该部分主要介绍有关黄土地貌的背景知识,主要包括黄土地貌的分类和各类型的地貌特征。
展板16  黄土地貌的分类(展板前可放置黄土地貌的立体模型)
大类型
小类型
图片说明
黄土沟谷地貌
纹沟  在黄土的坡面上,降雨时形成很薄的片状水流。
纹沟的重要标志是经耕犁,可立即消失。
 
细沟  坡面水流增大时,片流就逐渐汇集成股流,侵蚀成大致平行的细沟
 
切沟  细沟进一步发展,下切加深,切过耕作土层,形
成切沟。切沟的宽度和深度均可达1—2m,长度可超过几十米。切沟的纵剖面坡度与斜坡坡面坡度不一致,沟床多陡坎。横剖面有明显的谷缘。
 
冲沟  其纵剖面呈一下凹的曲线,与斜坡凸形纵剖面完全不同,使黄土坡上发育出冲沟。
黄土沟(谷)间地地貌
黄土塬  是黄土堆积的高原面,四周为沟谷的沟头所蚕蚀,从平面上看,黄土塬常呈花瓣状。塬的中心部分,地势极平坦,斜度不到 1 度,塬的边缘地带的斜度可增至 5 度。黄土源如受沟谷长期切割,面积逐渐缩小,这时就可能有两个沟头向中心伸展而很接近,沟头之间
剩下一条极窄的长脊,群众称为“崾  ”
黄土墚 是长条形的黄土高地,黄土墚的形态可分为平顶墚和斜顶墚两种。
黄土峁 是一种孤立的黄土丘,平而呈椭圆形或圆形,峁顶地形呈圆弯形。峁与峁之间为地势稍凹下的宽浅分水鞍部。
黄土谷坡地貌
泻溜  黄土谷坡的土体表面受干湿、冷热和冻融等变化影响而引起物体的胀缩,造成碎土和岩屑的剥裂,在重力作用下,顺坡泻溜而下。
崩塌  在黄土的谷坡上,由于雨水或径流沿黄土的垂直节理下渗,水流在地下进行机械侵蚀和化学溶蚀,并把一些不溶的细小颗粒带走,使节理不断扩大,谷坡土体
失去稳定而发生崩塌;或沟床河流侵蚀陡崖基部或因雨水浸湿陡崖基部而使上坡失去稳定,发生崩塌。
滑坡  黄土沟谷的滑坡常在不同时代的黄土接触面之
间或黄土与基岩之间产生滑动。公园区内滑坡现象不严重。
黄土潜蚀地貌
黄土碟  在平缓的黄土地面上,有一种碟形凹地,深数米,直径10 —20米,称为黄土碟。
 
陷穴  黄土陷穴是在地表水容易汇集的沟间地或谷坡上部,由于地表水下渗进行潜蚀作用而形成的。陷穴按形态可分为竖井状陷穴和漏斗状陷穴,它们深达10 —20米,常分布在谷坡上部和墚峁的边缘地带。有些陷穴成串珠状分布,下部有通道相连,它们多分布在坡面长、坡度大的墚峁斜坡上。串珠状陷穴的穴间孔道,孔径扩大,可使陷穴最后遭到破坏,使沟床深切而伸长。
黄土柱  黄土柱是分布在沟边的柱状残留体,它是由流
水沿黄土垂直节理潜蚀作用和崩塌作用形成的,黄土柱可高达十几米。


 

第二部分 河流地质作用
该区主要介绍有关河流的背景知识,包括河流的概念、河流的地质作用构造运动对河流地质作用的影响。
展板17  河流及河流的地质作用 (展板前放置我国三大河流的分布模型)
河流是沿地表线形槽状凹地集中的经常性或周期性水流。在中国,河流的名称多种多样,如江、河、水、川、溪、涧、藏布、格勒等。
河流的地质作用是地球表面最经常、最活跃的地貌作用,它贯穿于河流地貌的全过程。无论什么样的河流均有侵蚀、搬运和堆积作用,并形成形态各异的地貌类型。
展板1821用平面图板、旋转灯箱配合立体模型展示
展板18  河流的地质作用之侵蚀作用
河水在运动过程中对河床岩石的剥蚀、破坏作用称侵蚀作用。
侵蚀作用的方式
u      冲蚀—流水以本身的动能将河床的泥、砂、砾冲走。
u      磨蚀—流中携带的砂、砾对河床岩石的磨损同时流水中的砾、砾本身变被磨损。
u      溶蚀—流水溶解了一些酸、碱、盐类,成为溶剂,溶解河床的岩石。
这三种侵蚀方式通常是同时发生,而不同的条件下,表现的主次、强弱程度不同:泥质、砂质河床,冲蚀作用为主,上游冲、磨为坚硬岩石河床,磨蚀作用明显;下游溶蚀可溶性岩石河床,溶蚀作用强烈。
下蚀作用(底蚀)
流水对河底岩石的侵蚀(磨、冲刷、溶)结果使河床降低。
下蚀的原因:
u      流水顺坡而下,向下的运动分量冲刷河底。最重要的下蚀坡度越陡,下蚀作用越强烈,下蚀最强烈的是瀑布地区。下蚀作用使瀑布不断后退。
u      流水携带的砾、砂在河底滚动,跳跃,不断磨蚀河底基岩,洪水期,搬运量大,下蚀作用强烈。
u      涡流作用 涡流使携带的砾石像钻具一样作用于河底,形成凹坑。
u     双向环流 河水涌入峡谷进,河床峡谷中的流水为双向环流使峡谷加深。
   侧蚀作用(旁蚀)
     河水对河床两岸的岩石进行侵蚀,使河谷加宽或使河道左右迁移的作用称侧蚀作用。
侧蚀的原因
u      河流弯道处的离心力河道中只要有一个哪怕是微小的弯曲存在,流水就会在慢性和离心力的作用下涌向凹岸,从而在道弯处形成单向环流。单向环流使岸不断侵蚀,同时凸岸沉积,结果加大了河流的弯面程度。
u      科里奥利力的作用:由于地球自转作用带来的力作用于地表一切运动的物体;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的作用少。由于科氏的作用,即使是很平的河道也将有一侧受到侧方侵蚀,北半球河流的左转弯处,离心力与科氏力同时作用凹岸,侧蚀强烈;右转弯处,离心力与科氏力相反。
侧蚀的结果
u      河床弯道处曲率增大;
u      河谷加宽,不对称,凹岸陡,凸岸缓;
u      自由河曲及牛轭湖的形成。
   自由河曲——河流在平坦宽阔的冲击平原上流动时,侧蚀作用强烈,弯道自由发展,弯曲加大,河床在平面上蜿蜒回环。弯曲很多时,称蛇曲。
    河曲较发育地区,河道易截弯取直,使原几十公里的河道缩短为几公里。
    牛轭湖——自由河曲的某一段上,两对的弯道沟通,弃废的部分河道形成了牛轭湖。
下蚀、侧蚀作用的关系
河流在运动过程中通常是下蚀、侧蚀同时进行,仅在不同河段上表现度不同。
u          上游:地形起伏大,河床坡度陡,下蚀作用为主;
u          中、下游:地形相对平缓,侧蚀为主,自由河曲。
展板19  河流的地质作用之搬运作用
    河流将其携带的物质向下游方向搬运的作用。
搬运方式
   机械搬运:
u          悬运:通常是粘土和粉砂粒级的碎屑,由于紊流的向上分力作用使其浮在水体中随水流动。颗粒的沉降速度<紊流向上分力。
u          推运:河床底部较大的砂、砾在流水的水平冲力作用下,沿河底滚动或滑动。推运的砾石最大扁平面的倾向一般指向上游,根据此可判断古河流的流向。
u          跃运: 细砂+砾石在靠近河底部跳跃式的随流水向前移动。原因:近河底附近上下流速不同,底部受河床磨阻力的影响流速减少。上部流速较大,上下流速差产生的上举力使砾砂跃起,而后上举力消失落下,跳跃式向前移动。
u          溶运:物质以溶液及胶体方式搬运。
河流以机械搬运为主
         搬运能力——河水能够搬运的碎屑颗料大小。
         搬运量——河水中携带的碎屑物总量。
展板20河流的地质作用之沉积作用
河流的沉积作用——河水中的携带物(由于水动能减少)沉积下来。
河流沉积的原因
水体的阻滞: 河水注入其它水体时,运动的水受到相对而言宁静的水体的阻滞,河流流速减少,发生沉积。
地面坡度的影响:坡度大、水流速快,动能大,较少发生沉积。
沉积作用的类型
    河床沉积:河床是经常性流水占据的部分,沉积颗粒较粗,河床沉积中碎屑物有较好的交错层理,河床沉积随着水位的季节性变化而有规律的进行。
心滩:河床中间的沉积地貌,平水位时(枯水期)高出河面,洪水期被淹没。在平原的河流中经常出现心滩。心滩一旦形成后,将逐渐向下游方向推移。
江心洲:心滩增大,甚至几个心滩连在一起,洪水期亦露出水面,称江心洲。
边滩:单向环流作用下,河流弯道处凸岸堆积(单向环流将凹岸侵蚀下的碎屑在凸岸堆积下来)呈新月形,向河流方向倾斜。
河漫滩与冲积平原
由于河床在侵蚀作用下常发生左右迁移,因此,现代的河漫滩之处,常是地史中的河床位置。显然在现代较细的河漫滩沉积之下,有河床的粗颗沉积。组成了河漫滩的二元结构。相邻的河漫滩可连成一片形成广阔冲积平原。
 天然堤
平行于河床的垄状堆积,洪水期,河水水量加大,溢出河沿。当溢出两岸时,流速聚然减低,河水中携带的较粗物质在紧靠河床的边缘部大量堆积下来,形成天然堤。
三角洲沉积
河流在入海(湖)口处的沉积在平面上大致呈三角形,故名三角洲沉积。
展板21 构造运动对河流地质作用的影响
地壳的构造运动尤其是上升运动对河流的地质作用有较大的影响,常形成某些特殊的地形地貌。
深切河曲

河流阶地形成示意图
河流的中下游长期的侧蚀作用结果形成了自由河曲(蜿蜒回环),如果这时上游地壳出现上升运动,那么整个河流纵比降增大(高差增大),河水获得了更多的动能。由于动能增加了,下蚀作用便迅速增强,在原来自由河曲的中下游,河床由于下蚀作用切入到更深的基岩之中,同时,切入基岩中的河流保留了原来自由河曲的形态特征(蜿蜒回环,弯道很多),如四川嘉陵江中下游。由于下蚀作用使自由河曲切入到基岩之中。

河流阶地   位于河谷谷坡上的不被水淹没的台阶状地形。形成原因:地壳上升,河床下切,原来的河床被抬高,不再有水淹没。地壳多次间歇上升可形成多级阶地。
准平原与夷平面的概念
现代江河的上游(源头处)多在山区,可以说从河流的演化历史来看,河流形成的最初阶段,河床附近的地貌通常是一些山地。这时的河流具有很强的侵蚀作用,尤其是下蚀作用,但如果地壳运动保持相对稳定(无大的上升、下降),长期的侵蚀作用结果,将会是下蚀作用使河床坡度变缓,侧蚀作用使河谷加宽并左右摆动,因而使山地逐渐被夷平,最终成为缓坡状平原,这样的作用过程称夷平化(以河流地质作用为主,包括其它外动力)。准平原形成后,如果地壳相对上升,准平原又受流水的侵蚀再次被切割成山地。山地中山顶上保留了原来准平原的遗迹,具有较平的山顶,同时一系列相邻的平坦山顶大致位于同一高度。准平原——由于外力(主要是河流)地质作用将山地变化为缓坡状平原。
第三单元  园区内地质遗迹景观
该区主要介绍园区内的地质遗迹类型、主要地质遗迹特征及其形成与演化过程、最后简介了黄河蛇曲的形成过程。由于区内的地质遗迹类型众多,故而在此展厅内我们以图表的形式列出了地质遗迹所属类型及其在黄河蛇曲(山西永和)国家地质公园内的分布。简单明了使参观者一目了然。
第一部分  园区内的地质遗迹类型及景区景点分布
展板22 黄河蛇曲(山西永和)国家地质公园地质遗迹类型一览表
大类
类型
小类
典型地质遗迹
地层地质遗迹类
地质剖面
下罢骨三叠系上统延长组剖面、新生界第四系离石组、马兰组剖面
典型构造运动界面
新生界与中生界角度不整合;中更新统与上更新统平行不整合
层面构造
泥裂、波痕、槽模、沟模、巨砾状构造
层理构造
水平层理、平行层理、波状层理、斜层理、交错层理
构造遗
迹类
褶皱构造
背斜:韩家洼背斜
断裂构造
花则岭压扭性断裂
节理裂隙
黄河及支流河谷两侧岩石砂岩尤为发育
古生物
化石
古植物化石
丁菲羊齿、新芦木等
哺乳动物化石
大型哺乳动物肢骨化石
古人类
遗址类
旧石器遗址
石片、石核、刮削器、
新石器遗址
仰韶文化庙底沟型、龙山文化陶寺型
夏商周文化遗址
二里头文化东下冯型、青铜器(分别为一级文物)
古墓
下辛角商代古墓,出土铜鼎2件铜爵1件
古建筑
石窑口、望海寺
历史遗迹及文物
秦汉古城、灰陶、卷沿罐、绳纹瓦、筒瓦;明清遗址:永和关方城
古渡口
永和关、河会里、铁罗关、阴德河
 
 
 
流水崩
塌地质
遗迹
悬崖
黄河两岸及支流岸壁
悬谷
黄河两岸及支流岸壁
方山
 
侵蚀台地
 
流水冲刷地貌遗迹
峡谷
晋陕峡谷及支流河谷
壶穴
支流河谷悬谷下方
侧蚀凹槽
陡壁处处可见
阶坎
黄河两岸
侵蚀、基座阶地
黄河4-5级阶地
曲流颈
郭家湾曲流颈、河会里曲流颈
洞穴
黄河岸边、永和关东及支沟岸壁下部
流水堆积地貌遗迹
河谷堆积阶地
黄河岸边及支流沟边
河漫滩
黄河岸边,尤其是蛇曲河段凸岸
河心岛
河会里河心岛、石家湾河心岛
二元结构
黄河河谷两侧阶地
 
风蚀地貌遗迹
风蚀魔崖
于家咀:龙女漫舞、金雀饮水、双鱼会、石壁龙腾、壁上悬阁、玉龟;永和关:金牛饮水、神龟、玉兔护驾等
象形石
玉柱擎天、将军石、巨鳄含珠、天犬狂哮、黄牛吃枣、女娲头像
黄土地貌遗迹
黄土垣、梁、峁
黄河两岸丘陵顶部,黄土残垣见阁底西南部
冲沟、落水洞
黄土分布区
黄土碟、黄土陷穴
黄土分布区
天生桥、黄土柱
黄土分布区
河段
黄河干流河段
英雄湾、永和关湾、郭家湾、乾坤湾、仙人湾、黄河浮冰
芝河
芝河河谷
 
沼泽湿地
黄河两岸低洼处,支流入河口段
悬瀑
跌水、冰帘、冰瀑
黄河河谷及支沟裂点处、黄河河谷及支沟岸壁
遍布支沟,较大泉有东征泉、西后峪泉
 
崩塌体
黄河两侧陡壁上(永和关、河会里、于家咀)
 
坠石
黄河河谷
 
滑坡
 
 
泥石流
 
 
 
 
 
 
 
展板23 黄河蛇曲(山西永和)国家地质公园景区、景点分布一览表
景 区
景 群
景 点
英雄湾景区
 
黄河Ⅳ级阶地、黄土地貌、边滩、侵蚀洞穴、冲蚀凹槽、
悬谷、崩塌、节理群
泉水、跌水
红军崖、悬台凉场、枣林(咀头村西)
风蚀
魔壁
金牛饮水、金龟、玉兔护驾
 
象形石:将军石、巨鳄含珠、天犬狂哮
沉积岩层(砂岩夹页岩)、节理群、水平层理、交错层理、黄河二级阶地二元结构、侵蚀洞穴、波痕、含巨砾砂岩、悬谷、跌水、冰瀑(冬)、壶穴
人文:王家塬古民居、永和关明代古堡旧址及石碑、汉代遗址、清代长城(残留墙体)、河神庙、白家祠堂、古窑群、娘娘庙、古戏台、古渡口、古石桥及渡水槽、大槐树、国民党碉堡、延永大桥、张家坬夏商周遗址、影视外景地
 
斜层理
黄土柱、黄土洞、黄土地貌
曲流颈、蛇曲地貌(崖、滩相对)、冲蚀凹槽:悬谷、侧蚀洞穴、河流阶地、泉水、跌水
象形石:
马脊山:高罗山
 
河流蛇曲地貌、河流阶地、沟蚀地貌、X节理、黄土地貌、方山地貌、V形沟谷、崩积物、冲蚀凹槽、侧蚀洞穴、水文观测点、水体景观有泉水、飞瀑、跌水、湿地等。
李家畔战国遗址、石窑口水神庙及望海寺、民俗村游览区等。
乾坤湾景区
望海寺
乾坤湾蛇曲地貌、河会里曲流颈、河心岛、支流入干(清涧河入黄河)、岸壁长崖、冲积河滩、河流阶地二元结构、黄河冰凌(浮冰)侵蚀台地、壶穴、潭坑
泉水、悬谷、跌水(冰瀑)、冲蚀凹槽、侵蚀台地、坡积物、崩塌、象形石、女娲头像
人文:乾坤湾标示石、龙王庙、黄家岭民俗村(磨盘、碾子、石马槽、窑洞、剪纸、岸边枣林
古渡口、李家畔战国遗址、古植物化石
仙人湾景区
风蚀
魔壁
泥裂、板状斜层理、X型节理、交错层理、植物化石。
黄土地貌:残垣(阁底西南)及其它
蛇曲地貌:侵蚀洞穴、悬谷、悬泉跌水(冰瀑、冰帘)
于家咀西长300米,龙女(金雀)双鱼会、石壁龙腾、玉龟探河、岸边企鹅、天狗斗水兽、壁上悬宫、毛龟漫步、鲤鱼戏水等
风蚀柱:象形石、玉柱擎天、龙舟飞渡
人文:下退干红军东征纪念馆(毛主席、贺子珍住室、马棚、故居、水井)、伟人树、东征西归渡口(于家咀)、红军井、双人沙发石(毛主席、朱德同坐)
小坪夏商周遗址、上辛角-高家塬商代遗址、罗岔、下退干、后坪新石器遗址;腰寨子滩旧石器遗址、下辛角商代墓葬


第二部分  黄河蛇曲(山西永和)国家地质公园地质遗迹特征及形成与演化过程
1地层接触关系
(1)、不整合接触关系
由于地壳运动的影响,同一地区的上下两套岩层间有一明显的间断,且在古生物演化顺序上也不连续。岩层的这种关系称为不整合接触。不整合可分为角度不整合和平行不整合(假整合)。
角度不整合:园区内中更新统离石组与三叠系中统铜川组及上统延长组为角度不整合接触关系。
(2)、整合接触关系
同一地区的上下两套岩层间没有间断,且在古生物演化顺序上也连续。岩层的这种关系称为整合接触。
(3)、代表性剖面
园区东南角下罢骨三叠系上统延长组剖面为山西省代表性剖面。
(4)、层面构造
① 泥裂
泥裂是沉积岩中的一种层面构造,是未固结的沉积物被阳光晒干或脱水收缩作用形成,平面上呈不规则多边形裂块,剖面上呈“V”字形,借助泥裂的产状(底部为“V”字形的尖端)可以判断岩层的顶面和底面。在三叠系中统铜川组和上统延长组泥岩中可见到。
② 波痕
波痕是水体在流动过程中推动下边砂粒等在沉积层面上留下的一种形迹。它的不同形态反映了水的动力条件及沉积环境。根据波峰(脊线)的平面形态分为直线状-弯曲状-链状-舌状(新月形)波痕,反映水体由深变浅、水流速度由慢到快的水动力条件的改变。
③ 层理
层理指岩石沿垂直方向变化所产生的层状构造。
水平层理:是由许多呈直线状彼此平行的(平行于层面)细层组成。也可由于物质成分的不同或有机物含量不同引起的颜色的深浅交替而形成。
平行层理:发育在砂岩之中,细层和层面平行,为平坦的床砂所形成,细层往往显示剥离线理方向,平行水流,是在浅水条件下形成的。
板状交错层理:层系界面平直且相互平行,层系在横向上呈板状、楔状交错层,前积层倾向的水平投影在水平方向上的夹角指示为当时的水流方向。
槽状交错层理:层系界面呈弧形侵蚀面,层系呈槽状,以弯曲的细层充填,槽的长轴方向平行水流流动方向。
波状交错层理:层系界面圆滑呈波状,细层与界面斜切,这是由波痕或水流与波浪联合作用形成的。
展板25基础地质遗迹特征(二)
2、构造类地质遗迹特征
园区内可见典型的构造样式为褶皱、断层、节理等。
(1)、褶皱
园区内褶皱有向斜和背斜构造。
①向斜:一种下凹的,其核部由新地层组成的褶曲。
②背斜:一种上凸的,其核部由老地层组成的褶曲。
这些向斜、背斜构造都是在地壳运动过程中由构造作用所形成的。
(2)、断层
就是岩层或岩体中的一个或一组破裂面,沿破裂面两侧的岩层或岩体发生有显著的位移。
(3)、节理
节理是岩石中裂开但没有明显位移的构造破裂面。峡谷地貌景观与发育的节理关系密切。垂直的节理在风化及其它应力作用下加速岩坡崩塌,形成深谷。
展板26古生物景观特征  (设置古生物化石实物展示柜并配以大幅化石照片)
园区内三叠系中统铜川组及上统延长组中含丰富的植物化石,其均属中三叠世晚期至晚三叠世Danaeopsis-Bernoullia植物群,即延长植物群,其中铜川组所含植物化石为脊囊-铜川叶(Annalepis-Tongchuanophyllum)组合,延长组所含植物化石为晚三叠世丁菲羊齿-多实丹尼蕨(Thinnfeldia-Danaeopisi  fecunda)组合。
中三叠世晚期脊囊-铜川叶(Annalepis-Tongchuanophyllum)组合:
该组合主要植物化石有:新卢木(未定种)Neocalamites  sp.、似木贼(未定种)Equisetites  sp.、拟丹尼蕨(未定种)Danaeopsis   sp.、贝尔瑙蕨(未定种)Bernoullia  sp.、枝脉蕨(未定种)Cladophlebis  sp.、竖直丁菲羊齿T.rigida、带状叶(未定种)Desmiophyllum  sp.等。
晚三叠世丁菲羊齿-多实丹尼蕨(Thinnfeldia-Danaeopsis  fecunda)组合:园区三叠系上统延长组下部灰绿色页岩中含新卢木(未定种)Neocalamites sp.;中下部含披针形鱼网叶Sagenopteris  lanceolatum、枝脉蕨Cladophlebis  sp.、拟丹尼蕨Danaeopsis  sp.、丁菲羊齿Thinnfeldia sp.等。
展板27 地貌类景观介绍 (一)
悬崖:在黄河曲流凹岸即侵蚀岸,由于河水强烈的侧蚀作用及风化作用,崖壁岩层沿节理裂开崩落形成崖壁陡立的悬崖奇观,在支流河谷中由于流水的强烈侧蚀作用亦是沟窄壁直亦显悬崖景观。
悬谷:即以陡崖形式与主谷相会的支沟。由于不同级别河流的差异性侵蚀作用,较大级别水系强烈的侵蚀作用,使河床急剧下切,下切幅度大于其支流使黄河两岸的支流河谷形成级别不等的悬谷奇观。雨季溪流成瀑,冬季冰帘陡立。
方山:又称桌状山,指顶平见如桌面,四周被陡崖分割的方形山。永和关西河边见三叠系砂岩组成平顶山顶、四边为陡崖。
涡穴:为一种筒、柱状水流侵蚀遗迹,穴内常有砾石、沙泥赋存。涡穴的形成与河床床面的原始形态等因素有关。它的成因过程是河水携带砾石、泥沙在床面作涡流式运动的结果。涡穴大小规模不等。
棋盘格式节理:岩石受地质应力作用或成岩过程中的某些自然规律,如静压脱水收缩等因素影响所致。永和黄河谷地一带的古河床上节理主要为两种产状,即发育(NE向45° -75°,NW向325°-350°)两组节理相互交错,呈网状格式布局。受节理网的切割,此区河床地层如积木式堆砌与布局。
侧蚀洞穴:河水侧向侵蚀作用在谷坡处常常形成洞穴或残缺状洞穴式遗迹。由于受岩性、构造条件及水侵蚀方式、程度等因素所致。该类洞穴一般为水平顺层展布,成大小不等的串珠状链接。
底蚀凹痕:为河水差异底蚀作用产物。凹痕在岩层层面上的平面布局常为梭状排列,其梭体的长轴和水流的运动方向一致。凹痕的深度常为10—20cm不等。特殊情况下,个体较大的凹痕个体其深度可达30—50cm,梭形长轴有时可为1—2m。
展板28  地貌类景观介绍(二)
蛇曲:即蛇状弯曲,专指河谷蜿蜒的自然形态分布。蛇曲的形成主要有三个基本条件决定:a地壳水平。b节理、断层发育,尤以节理现象作为重要的条件之一。c地壳稳定中时有抬升。
阶地:阶地是地壳运动侵蚀与沉积作用的产物,地壳强烈上升,河水急骤下切,形成侵蚀阶地。黄河蛇曲(山西永和)国家地质公园发育的河流阶地类型按组成物质及其结构分为以下3类:
① 侵蚀阶地。由三叠纪基岩构成,阶地面上往往很少保留冲积物(黄河三级阶地)。
② 基座阶地。阶地形成时,河流下切超过了老河谷谷底而达到并出露基岩。(黄河二、四级阶地;清涧河四级阶地)。
③ 堆积阶地。由冲积物组成。根据河流下切程度不同,形成阶地的切割叠置关系不同又可分为:上叠阶地,是新阶地叠于老阶地之上(黄河一、二级阶地之间);内叠阶地,新阶地叠于老阶地之内(延水关王家渠张家川河阶地与黄河阶地之间的关系)。
黄河蛇曲(山西永和)国家地质公园发育的河流阶地目前野外可见有四级,在乾坤湾黄河凸岸一侧可见一、二、三级阶地,四级阶地发育在黄河凹岸一侧。
河心岛
在乾坤湾,黄河与清涧河交汇处发育两个心滩,较小的心滩只在枯水期可见,较大的心滩形似鞋子,当地人称为“鞋岛”,常年露在水外,只有在特大洪水时,可被淹没。其形成是清涧河带来大量泥沙堆积在与黄河汇合处,以及黄河洪水期主河先涨水,使其支流清涧河河口产生壅水堆积而成。鞋岛上砾石以清涧河河口为中心呈弧形展布。
河漫滩
黄河蛇曲(山西永和)国家地质公园河漫滩主要为河曲型河漫滩。它是随弯曲河道横向移动发育而成的河漫滩,由于洪水期水流侵蚀力特大,每次洪水凹岸都有一次明显的后退,形成凹岸陡直。侵蚀下来的物质通过单向环流被带到凸岸堆积,在凸岸形成多条大致平行的弧形沙堤和沙堤间的狭窄的弧形洼地,它常为沼泽。这些弧形沙堤向河流下游方向辐聚,呈扇形的汇集在一起,形成迂回扇地形。
河漫滩在垂向上二元结构特点明显,它分为上下两部分:下部为粗粒的河床相堆积物,如砾石、卵石和粗沙,代表河床侧向移动过程中的产物;上部为细粒的河漫滩相堆积,岩性为粘土及粉砂等,是洪水泛滥期的堆积。


展板29水体景观特征  (旋转灯箱配合声光)
泉:
园区泉水密布,如繁星散落,规模不大,园区内较大泉水有东征泉和西后峪泉。
东征泉:位于阁底乡东征村西沟底,流量1.8 l/s
西后峪泉:位于阁底乡西后峪村,流量1.61 l/s。
悬瀑、跌水:
园区地形切割强烈,支流河谷中多悬瀑、跌水。广布的悬泉、跌水为园区增添了生命的色彩。
支流:
园区内黄河段有清涧河(陕西延川)和千只沟两个较大支流,两支流于园区中南部汇入黄河。
展板30 地质灾害遗迹
崩塌
多见于黄河干流蛇曲地段凹岸陡峭地带,岩石在外营力作用下,沿垂直节理崩塌、垮落而成。
 
第三部分  永和黄河蛇曲地质成因
展板31永和黄河蛇曲地质成因  (多媒体演示)
黄河蛇曲的发育明显受断裂构造的控制,在公园区的基岩中NE向(45°—75°),NW向(325°—350°)的垂直节理十分发育,这两组节理将三叠系基岩切割成近似棋盘格式的构造格局,岩石肢解强烈。在地壳稳定时期,黄河及其支流蛇曲沿着两组节理发育而成,奠定了永和黄河蛇曲的基本格局。新构造运动使黄土高原处于不断地、急速地区域性抬升活动中,河流下蚀作用急剧增强,沿原蛇曲的基本格局形成峡谷。在河流的下蚀作用和侧蚀作用、以及重力作用下,蛇曲不断发育演化为现今地貌形态。
 
 
 
 
第四单元 公园周围的经济、文化古迹、名人故居、民俗文化展厅
通过展板、微缩景观模型、配以声、光、电等现代化手段展示。
民俗文化展厅
展板32永和经济概况
现有耕地20万亩,粮食作物以小麦、玉米、谷子、高粱、豆类、薯类为主。经济作物有棉花、油料、蔬菜、瓜类、药材、红枣,近年蚕桑、果树有所发展。
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教育、科技、卫生、文化事业均有长足的发展。地方工业初具规模,乡镇企业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兴起,初步形成了以机械制造、农副产品加工、食品酿造、建材、印刷、服装加工为主的工业体系,工业产品约有200余种,其中蓖麻油经天津口岸出口到美国、日本及东南业各国,县食品厂加工的红枣饴获中国食品工业十年新成就优秀新产品奖。
展板33 文化古迹
园区内众多的古人类遗址向人们展现了园区悠久的历史和古老的人文遗迹。
旧石器遗址:腰寨子滩遗址、采集到石片、石核、刮削器等。
新石器遗址:下退干遗址、后坪遗址、圪列塬遗址、乌华北遗址、罗岔遗址。
夏、商、周遗址:小坪遗址、张家坬遗址、原子坪遗址、李家畔遗址、永和关遗址等。
古墓葬:下辛角商代古墓群。
古建筑:石窑口水神庙(娘娘庙)、望海寺、龙王庙(关帝庙)、白家祠堂等。
古城址:永和关汉代遗址、明清古长城
展板34 名人故居
毛泽东旧居、重要会址等。毛泽东在永和途经13个乡镇,现有8处旧居,著名的有杨家圪台和太相寺村旧居,是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基地。
展板35民俗文化
永和历史悠久,黄河文化源远流长,是文化部命名的“全国现代民间美术之乡”。
永和道情
永和道情是陕北道情的分支,在永和流传已久,是群众喜闻乐见的民间曲艺。
永和秧歌
永和秧歌闻名遐迩,近来临汾市调演,永和秧歌总是名列前茅。永和秧歌起源于古代祭祀、戍边军旅庆功和农民欢庆丰收时的手舞足蹈有关,是古代田园民歌的变式。
永和布堆画
布堆画又叫拨花、揉花、布贴画。它是古老的传统民间艺术,是广大劳动妇女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创造的艺术。
永和剪纸
剪纸是数千年来,广大劳动妇女用剪刀创造的民间艺术。

 
黄河蛇曲(山西永和)国家地质公园地理信息系统( GIS )
空间数据库基本建设方案
黄河蛇曲(山西永和)国家地质公园,它是以河流地貌与黄土地貌为导向性景观和自然生态环境为保护对象的重要地质遗产。因此,建立黄河蛇曲(山西永和)国家地质公园的地理信息系统,将是建设国家地质公园的重要任务之一。
黄河蛇曲(山西永和)国家地质公园的(GIS)信息系统,将地质公园内的所有科学基础资料形成电子信息,有利于该区数据的科学管理、开发利用、社会共享,为国家地质公园的科学管理、旅游资源保护开发、旅游规划等提供物质基础和技术支持,为黄河蛇曲(山西永和)国家地质公园的管理者、研究者、旅游者提供科学资料和信息。该园的地理信息系统包括主体的空间数据库和派生的多媒体系统两部分。
黄河蛇曲(山西永和)国家地质公园地理信息系统的空间数据是基于 1 : 5 万综合考察调查内容,针对该区国家地质公园需要(如本区地质环境预测评价、河流作用、地质灾害预警、生物保护等等),结合(GIS)建设的特点,将空间数据库划分为以下 6 大类约 32 个图层:
1 、旅游类
l        旅游资源图层(包括地质景观、其它自然景观以及人文景观在内的综合旅游资源)
l        旅游路线图层(区内规划和开辟的各类旅游路线)
l        服务设施图层(包括宾馆、餐饮、交通、气象、通讯、金融、医疗、治安、标示牌、厕所等各类旅游服务设施)
l        功能区划图层(作为国家级地质遗迹保护区的功能区划)
2 、环境类
l        植被类型图层
l        土壤类型图层
l        土地利用图层
l        气候气象图层(区内有记载的所有气候状况,天气预报等)
l        地质灾害点图层(以点表示的地质灾害分布)
l        河流生物图层
3 、地理类
l        基本信息图层(地理底图的图名、比例尺、坐标系统、经纬度等等)
l        水系图层
l        黄河蛇曲河底图层
l        交通图层
l        境界图层(不同级别的行政区界等)
l        居民地图层
l        地形图层(等高线、高程点)
l        地理风光资源图层(不同地点不同标高的自然风光、风景特点)
4 、地质类
l        地质图图层
l        地层图层
l        特殊岩石图层
l        断层图层
l        产状图层
5 、水文类
l        水文地质单元图层(水文地质单元、各类水文观测点)
l        河流水资源图层
 6 、遥感类
l        卫星影象图层
l        航空影象图层
l        遥感图象地质、自然生态环境解译图层
上述图层的图库以及对应于这些图层的各类数据的属性库即构成了黄河蛇曲(山西永和)国家地质公园(GIS)的空间数据库。具体的工作流程是在总体思路指导下,进行图层划分,利用 MAPGIS、 ARC / I NFO 、 ARCVIEW 等(GIS)软件, EXCEL 等数据库软件,对各个图层进行矢量化和属性数据采集,将图库和属性数据库联接为空间数据库。
l        黄河蛇曲(山西永和)国家地质公园地理信息系统空间数据库建成后,进行了以下方面的常规应用:
l        根据需要,提供各种不同形式的图件及报表;
l        根据预定的条件与要求,对各种图与数据进行快速查询与检索;
l        进行基本的图形与数据分析(例如:包含、相交、缓冲等等)。
另外,根据黄河蛇曲(山西永和)国家地质公园的实际需要,进行了以下几方面专门的建模与空间分析:
永和黄河蛇曲水资源量的动态分析与预测;
黄河蛇曲河流作用的分析;
永和黄河蛇曲地质灾害的分析评估与预警;
汛期天气及台风预报;
黄河蛇曲(山西永和)国家地质公园地理信息系统的建成,不仅为该国家地质公园地质遗迹的保护、开发和管理打下了很好的科学基础,而且在下一步的实际应用中将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赞助商提供的广告
纠错信息:( 已有 0 人发表纠错信息 )
电话:010-61744288 传真:010-61744288 邮箱:union#ccoo.cn
地址:北京市昌平区北七家宏福大厦1007室 邮编:
Copyright © 2004-2024 北京城市联盟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城市联盟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id":"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