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您当前的位置:本地通首页 > 本地文化 > 黄河蛇曲(山西永和)国家地质公园综合考察报告

黄河蛇曲(山西永和)国家地质公园综合考察报告

关键词:黄河蛇曲     我要发布新的信息
  • 相关机构: 黄河蛇曲
  • 电 话:
  • 网 址:http://
  • 感谢 sxyhccoo 您提交的信息已被本站采纳
  • 点击率:18028

    已有1网友参与纠错

1黄河蛇曲(山西永和)国家地质公园基本概况

1.1地理位置、园区范围及自然条件

1.1.1地理位置

黄河蛇曲(山西永和)国家地质公园位于永和县西,吕梁山南端西翼,东临临汾市,南接大宁县,北与吕梁市石楼县为邻,西与陕西省延川县隔河相望,北起英雄湾,南至仙人湾,全长约50㎞,东西宽约2-13㎞。
 
1-1黄河蛇曲(山西永和)国家地质公园地理位置及交通图

1.1.2园区范围

黄河蛇曲(山西永和)国家地质公园位于永和县西,西濒黄河。行政区划包括永和县南庄乡、打石腰乡、阁底乡;地理坐标东经:110°22′00″-110°38′00″;北纬:36°34′44″-36°54′00″。公园总面积为210km2,其中主要地质遗迹面积为152.64 km2。园区主要包括五个地貌旅游区:英雄湾河谷阶地峡谷地貌旅游区、永和关湾河谷阶地峡谷地貌旅游区、郭家湾黄土高原生态旅游区、乾坤湾蛇曲地貌旅游区和仙人湾蛇曲地貌旅游区。

1.1.3交通条件

黄河蛇曲(山西永和)国家地质公园位于山西省西南部,东入永和县与209国道相连;东南距临汾市180km,东北距太原280km,西距陕西省延安市160km,西端经永和关、延永大桥可直达陕西省延安市,距延川县30km;另有省际328公路在园区北部横穿,581、578县级公路,呈南北向展布;还有布及园区的乡间公路网,交通十分便利,可进入性很强。整个永和县交通便捷,省道隰永线贯穿其中,横穿全县,县道四通八达,东出永和县180km就是途经临汾大运高速公路和南同蒲铁路,北出永和县193km便是规划中的青银高速公路,临汾市每天都有发往北京、上海、广州等地班机。

1.1.4地貌、土壤状况

① 地貌状况
园区位于吕梁山西侧,吕梁山支脉四十里山呈南北向于园区东部,山脊线以西到黄河边即为东西向园区范围。园区内沟壑纵横,把地形切割得支离破碎。阁底乡多为残垣沟壑区,打石腰乡、南庄乡及黄河沿岸地区为梁峁沟壑区。园区东高西低,最高点打石腰乡东山脊的黑龙神圪塔1321米,最低点为千只沟河入黄河口511.9米;岩石类型以砂岩、页岩、及黄土、黄土状土为主,经流水长期切割,水土流失严重。
园区内著名山峰有马脊山、阁山、高罗山:
马脊山:位于打石腰乡,形如马脑,故又名马脑山。
阁山:位于园区东南部阁底乡与交口乡交界处,又名乌龙山。海拔1235m,山头四周柏树常青,地形险要,为历代军事要塞。
高罗山:位于园区北部打石腰乡,主峰海拔916m。
② 土壤状况
园区内土壤为灰褐土类,其中灰褐土性土包括6个土属、22个土种,分布在丘陵地区;灰褐土包括3个土属、4个土种,分布在平地、沟川高平阶地,其中含有丰富的养分。
土壤养分:
有机质:土壤有机质含量平均1.04%,其中耕作土壤有机质含量0.75%;自然土壤平均含量1.16%。
全氮:表层土壤平均660ppm。其中耕作土壤平均含量500ppm。
速效钾:表层土壤平均含量117ppm,其中耕作土壤平均含量120ppm。
园区土壤养分状况为钾含量较丰富,缺氮,极缺磷。

1.1.5水文特征

园区地表水主要为降雨经流和泉水两部分。
园区内的河流均属黄河水系,黄河位于园区西部,为山西省永和县与陕西省延川县界河,流经园区长度为68km,境内落差为52.7m,流域面积为1185.7 km²。园区内流入黄河的一级支流有35条,芝河是其中最大的一条,全长62km,流域面积976 km² ,占全县面积的80.5%,平均清水流量0.25m³/s,年清水流量788.4万m³;桑壁河发源于茶布山东侧辛庄村后,于交口乡汇入芝河后流入黄河,全长28km,清水流量0.05 m³/s。
园区内的泉水主要有东征泉和西后峪泉。东征泉位于阁底乡东征村西沟底,流量1.0 l/s;西后峪泉位于阁底乡西后峪村,流量1.61l/s。
园区内较发育的含水层为砂岩裂隙含水层,另有少量局部发育的第四纪冲积砂砾层孔隙含水层,三是黄土残垣沟壑裂隙含水层。地下水位雨季上升,旱季下降,其补给全靠大气降水。

1.1.6气候特征

园区属于半干旱半湿润大陆季风气候,气候比较温和,全年四季分明,冬长夏短(表1-1)。
表1-1  黄河蛇曲(山西永和)国家地质公园园区四季气候表
季节
时间
平均气温
气候
春季
4月12日至6月12日,共62天
10-20℃
多风少雨,多现浮尘天气,降水量占全年12%,蒸发量高,温度变化大,易发生倒春寒;多高云,霜冻结束
在本季 ,属干旱性季节。
夏季
6月13日至8月12日,共61天
22℃
温度高,蒸发量大,雨量集中,降水量占全年60%;云系变化较大,多为低中云系。
秋季
8月13日至10月16日,共64天
20-10℃
降温明显,昼夜温差大,多晴朗凉爽天气,偶有阴雨连绵,降雨量占全年23%;风沙少,多高中云系,初霜冻出现在本季。
冬季
10月17日至翌年4月11日,共178天
-6.2℃
寒冷少雪,多风干燥,降水量占全年的5%;风力较大,且多为东北风。
整个园区全年平均气温为10.2℃,一月份最冷,极端最低为-22.6℃(1984年12月24日),极端最高为37.3℃(1987年7月31日)。全年平均日照时数达2474.9小时,日照率56.7%,太阳年均辐射总量为4K/cm²。
园区内无霜期,因地势而异,年平均为175天左右;初霜出现于10月上旬到10月下旬,晚霜期在翌年4月上旬至4月下旬,年平均降水量为524.3mm,年平均蒸发量为1618.9mm,蒸发量约为平均降水量的3倍。
园区内冬季多东北风,夏季西南风,年平均风速2.0米/秒,最大风速16米/秒。一日内风速变化明显,一般20时以后风速渐弱,次日6时后随温度增高风速逐渐增大,13时-16时风速最大,风力冬春较强,夏秋较弱,全年平均出现6级以上大风日数为23天,8级以上大风每年出现1次。云量随季节变化,春冬少云,为高中云族;夏秋云量偏多,为低中云族,年晴天数平均为101天,阴雨天数为98天。

1.1.7物候特征

园区内西部河川沟谷与东部梁、峁物候相差3-5天。不同的农作物、不同的植物其物候特征各有差异(表1-2)。
    表1-2  黄河蛇曲(山西永和)国家地质公园农作物物候表
平均日期
作物种类
播种
出苗
开花抽穗
成熟
小麦
7/9
17/9
3/5
16/6
玉米
25/4
6/5
11/6
20/9
高粱
28/4
10/5
8/6
15/9
大豆
25/4
7/5
17/7
26/9
花生
11/5
27/5
12/7
25/9
谷子
10/5
19/5
31/7
26/9
蓖麻
7/4
3/5
9/7
31/8
马铃薯
15/5
4/6
19/7
6/9

1.1.8动植物资源

① 植被
园区内的植被覆盖因地势而异,自东向西逐渐减少,尤以园区东边四十里山主脊两侧植被最为繁茂,具体分布及类型见表1-3。
表1-3  黄河蛇曲(山西永和)国家地质公园植被分布表
分布区域
主要植被
 
 
梁峁沟壑区和残垣沟壑区
农作物
小麦、玉米、豆类、黍类、薯类和棉花等
人工林
刺槐、油松、核桃等
沿黄河一带
枣树、苹果树及木本粮油树等
较远的山沟及荒坡
沙棘、白羊草、蒿类等灌草植物
部分阴坡
山杨、杨、柳、榆、中槐、刺槐、臭椿、杜梨、侧柏等散生木
四十里山脊及近山脊区
野刺梅、沙棘、沙柳、沙枣、柠条、荆条、山榆、暴马丁香、卫茅、虎榛子、六道木、山桃、文冠果、毛樱桃、青青木、酸枣以及羊胡草、野菊花、山棉花、柔花菊、菅草、苍术、蒿类等灌木植物
阁山
散生木
侧柏次生疏林、小片状山杨和杜梨、元宝、枫、臭椿、山杏等
人工林
刺槐、油松、核桃等
② 动物资源
园区东边有繁茂林地覆盖的四十里山为屏障,其间沟壑纵横,溪水网布,暗泉跌水常年不断,为各类动物生长繁殖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其中以哺乳纲和乌纲动物居多,现分述如下(表1-4):
表1-4  黄河蛇曲(山西永和)国家地质公园动物资源分类表
动物资源
哺乳纲
猫科
豺豹
犬科
狼、狐狸、(赤狐、草狐)、狗
鼬科
黄鼬、青鼬、狗獾
猪科
野猪、山猪
鹿科
麝、麅、狍子、梅花鹿(草鹿)
羊科
青羊(野山羊、斑羚)、黄羊
兔科
野兔
鼠科
田鼠、小家鼠(小耗子)、褐家鼠(大耗子)
松鼠科
花鼠
蝙蝠科
大耳鼠蝠、蝙蝠
仓鼠科
大仓鼠、长尾鼠、中华鼢鼠
 
鸟纲
鹰科
金雕、鸢(老鹰)、鹞、猫头鹰
雉科
石鸡、鹌鹑、白脖鸡、褐马鸡、环颈鸡
鸠鸽科
斑鸠、灰斑鸠、野鸽
啄木鸟科
绿啄木鸟、大斑啄木鸟、星头啄木鸟
翠鸟科
蓝翠鸟、花鹁鸪
百灵科
云雀、小云雀、凤头百灵
燕科
家燕、金腰燕
鸦科
喜鹊、乌鸦、百脖鸦、红嘴山鸦
山雀科
大山雀、褐头山雀
文鸟科
麻雀、山麻雀
雀科
麦雀、火燕、麻阳雀、(金翅雀)
爬行纲
鱉科
鱉、地鱉
壁虎科
无蹼壁虎、多疣壁虎
蜥蜴科
山地麻蜥、丽斑麻蜥
游蛇科
虎斑游蛇、黄脊绵青蛇、草水蛇
两栖纲
蟾蜍科
大蟾蜍、花背、蟾蜍
蛙科
黑斑蛙、金钱蛙
更骨鱼纲
鲤科
鲤魚、鲫魚
鲇科
鲇魚
鳅科
泥鳅
鳝科
黄鳝
昆虫纲
鼠妇科
鼠妇
蝗科
东西飞蝗
蝼蛄科
非洲蝼蛄
蟋蟀科
蟋蟀
续表1—4
动物资源
昆虫纲
莞青科
绿莞青
金龟科
大蜣螂、天牛、蛴螬(金龟)
蜚蠊科
蟑螂
蜜蜂科
中华蜜蜂、土蜂、马蜂、赤眼蜂、黄蜂
大蜓科
大蜻蜓
蝶科
蝴蝶
蝉科
蝇科
蚊、蝇
卷尾科
尺蠖蛾、松毛虫
蛛形纲
 
红蜘蛛、蝎
腹足纲
 
蜗牛
毛足纲
 
 
蚯蚓
 
多足纲
 
蜈蚣、蚰蜒

1.2黄河蛇曲(山西永和)国家地质公园及其周边地区社会经济状况及评价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收入水平的提高和社会的发展,以及人们对生活方式追求观念的更新和改变,外出旅游已成为人们度假休闲的首选。本园区地处山西西南部吕梁山西缘,独特的黄河蛇曲地貌、丰富的地质遗迹和人文遣产是科学普及和黄河文化旅游的极佳之处。
黄河蛇曲(山西永和)国家地质公园东南距历史名城临汾180km,西距革命圣地延安160km,与各地均有公路相通十分便利。上述景区均属热门景区,已为人们所熟知且享誉海内外。黄河蛇曲公园以其独特的自然地理地貌景观和丰富的人文旅游资源与以上历史文化景观形成互补关系,为全面拓展黄河文化旅游开拓了更大的空间。

1.3社会经济概况

近年来永和县经济建设获得较快的发展,经济增长速度大大提高,水、电、路、邮电通讯等基础设施大大改善。
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事业均有长足发展,地方工业也初具规模。乡镇企业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兴起,初步形成了以机械制造、农副产品加工、食品酿造、建材、印刷、服装加工、采煤等体系。工业产品有200多种,其中蓖麻油从天津口岸出口到美国、日本及东南亚各国,县食品厂加工的红枣已获中国食品工业十年新成就优秀新产品奖。
县域经济快速发展,2005年平均经济增长速度以11.2%的速度高速增长,全县总产值达到16794万元,增长了7.9%;工业产值达到3097万元,增长了8.8%;粮食总产量达2183.9万公斤,增长了4%;固定资产投资达3604万元,增长了29%;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10130万元,增长了4%,创历史新高。

1.4科学研究概况

1.4.1地质学研究概况

黄河蛇曲(山西永和)国家地质公园及其周边地区,地质遗迹资源非常丰富,包括地质、矿产、森林、农业、生态、考古、旅游等诸多旅游资源。其中尤以黄河蛇曲地貌景观及三叠系出露完好新生界地层发育,地貌种类齐全而闻名。永和县地质矿产工作始于20世纪20年代,正规的地质矿产调查工作始于20世纪50年代。
近百年来众多中外科学家和地质工作者以及其专业人员在园区及周边地区进行了大量的科学研究和地质调查工作,为当地的开发和建设提供了丰富的科学考查报告和各类成果,依年代分述如下:
1926年,杨钟键、德日进在大宁、隰县、吉县、乡宁一带对新生代地层进行了研究,并著有《山西西部、陕西北部第四纪黄土期之地层观察》,确定了红土、红色土和黄土的不同时代。
1929年,在大宁西南至吉县的公路旁,地质工作者曾发现过古脊椎动物化石的遗迹,认为可能是两栖类,表明三叠纪地层有脊椎动物化石。
1936年,潘钟祥对吕梁山以西三叠纪地层进行了专题考查。
1955-1956年,西安地质调查处802队李万田等人在鄂尔多斯地台东缘进行了物性研究工作。
1955年,地质部地质研究所刘东生等人对晋西第四纪地层进行了1:200000路线普查,并著有“调查报告”和第四第地质图,提出了午城黄土(早更新世)与离石黄土(中更新世),对黄土的岩性、岩相作了比较详细的研究。1960年前后又在隰县午城柳树沟测制了第四系剖面,采集有较为丰富的化石,对第四系进行详细划分、为第四系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1958年,石油工业部银川勘测局内蒙勘测大队在区内进行1:500000普查,于1959年写出《鄂尔多斯地台东缘石油路线地质普查总结报告》;同年北京地质学院山西生产实习大队进行了1:200000综合水文地质测量,并写出报告(涉及园区东南部)。
1960年以后,地质部第三普查勘测大队在鄂尔多斯盆地开展了石油地质普查勘探工作,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丰富的资料,于1966年编辑了《石油地质图集》,编写了1:200000地质图及说明书。
1962年,刘东生、张宗祜将丁梦麟划分为三期黄土,分别命名为“午城黄土”、“离石黄土”与“马兰黄土”。
1971年3月-8月,山西省地质局213队席尧坤等人在石楼-永和一带发动群众报矿,进行了以磷、钾盐、石油为主的综合普查找矿工作,测制了地层剖面,1971年底写有《山西石楼-永和一带地质普查报告》。
1973-1978年,山西地矿局区调队全面完成山西省地层断带总结工作,提交了《山西的晚新生代地层》、《山西的三叠系》研究专著。
1975-1976年,山西省地质局水文队在柳林、中阳、石楼、隰县、永和一带进行1:200000水文地质测量工作。
1976-1978年,山西地矿局区测队进行1:200000石楼-大宁幅(山西部分)区域地质调查工作,提交了《1:200000石楼、大宁幅区域地质调查报告》,并在测区东部及东南部进行了矿产调查工作(园区外),在园区进行了1:200000化探扫面工作。
1996年,山西地矿局区测队完成全国地层多重划分对比研究项目-山西省岩石地层清理及厘定工作,提交了《山西省岩石地层》专著。
2005年7月-12月,中国石油集团东方物理勘探公司在区内进行煤层气普查勘探工作。
这些基础研究工作,为我们研究黄河蛇曲地貌和黄土高原的形成与演化,黄河河道的形成与变迁及各类地质遗迹的形成过程提供了重要的依据。20世纪末,随着我国开发大西北号角的吹响,西北地区的山川秀美工程正在起动、规划。以综合治理水土流失的工作正在有条不紊地展开,黄河之水变清已成为可能,因而,黄河古道的水资源及其环境治理的问题便格外引人注目。人类今后如何保护母亲河,爱护母亲河,优化河水的问题已列入议事日程。河道整治,山石、水体景观的开发利用已经属于较深层次的开发问题。对文化古迹遗存的研究探源也从另一个角度撩开了河流文化朦胧的面纱。

1.4.2已发表的与地质公园相关的科学论文

(1)张伯声,陕北盆地的黄土及山陕间黄河河道发育的商榷,中国第四纪研究,1958,1⑴。
(2)安芷生,黄土·黄河·黄河文化,黄河水利出版社,1998。
(3)刘东生,黄土与环境,科学出版社,1985。
(4)朱照宇、丁仲,中国黄土高原第四纪古气候与新构造演化,地质出版社,1994。
(5)张宗祜,中国北方晚更新世以来地质环境演化及未来生存环境变化趋势预测,地质出版社,1999。
(6)张抗,黄河中游水系形成史,中国第四纪研究,1989,8⑴。
(7)程绍平、邓起东、闵伟等,黄河晋陕峡谷河流阶地和鄂尔多斯高原第四纪构造运动,第四纪地质研究,1998年8月,第3期。
(8)陈云、童国榜、曹家栋等,渭河宝鸡段河谷地貌的构造气候响应,地质力学学报,1999,5⑷。
(9)丁仲礼,中国黄土的土壤地层学与第四纪气候旋回,黄土第四纪地质全球变化(一),刘东生主编,北京,科学出版社,1990。
(10)潘保田、李吉均、朱俊杰,黄河中游阶地与构造——气候旋回,地貌·环境·发展,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5。
(11)邢成起、丁国瑜、卢演俦等,黄河中游河流阶地的对比及阶地系列形成中构造作用的多层次性分析,中国地震,2001,17⑵。
(12)赵诚、王世梅,黄土高原河流演化研究中的几个地学问题,武汉水利电力大学(宜昌)学报,2000,12⑷。
(13)王苏民、吴锡浩、张振克等,三门古湖沉积记录的环境变迁与黄河贯通东流研究,中国科学(D辑),2001,31⑼。
(14)李裕元、石辉,新构造运动对黄土高原环境变迁的影响,水土保持研究,2001,8⑴。
(15)郭威、庞桂珍、屈茂稳等,黄河壶口瀑布国家地质公园地质遗迹的保护与开发利用,西北地质,2002,35⑶。
(16)邓成龙、袁宝印,末次间冰期以来黄河中游黄土高原沟谷侵蚀—堆积过程初探,地理学报,2001,56⑴。
(17)史兴民、杨景春,河流地貌对构造活动的响应,水土保持研究,2003,10⑶。
(18)左东启,黄河河道格局的历史演变及其对现代治黄思路的启示水利水电科技进展,2001,21⑷。
(19)刘月琴,弯曲型河流基本特性研究进展,人民珠江,2003,第2期。
(20)常宏、安芷生、强小科、宋友桂、符超峰,河流阶地的形成及其对构造与气候的意义,海洋地质动态,2005 ,21 (2)。
(21)程绍平、邓起东、闵伟、杨桂枝,黄河晋陕峡谷河流阶地和鄂尔多斯高原第四纪构造运动,第四纪研究,1998年8月,第3期。
(22)刘百篪、刘小凤、袁道阳、郑文俊、郭华、曹娟娟,黄河中上游阶地对青藏高原东北部第四纪构造活动的反映,地震地质,2003 年3 月,25(1)。
(23)邢成起、丁国瑜、卢演俦、申旭辉、田勤俭、尹功明、柴炽章、韦开波,黄河中游河流阶地的对比及阶地系列形成中构造作用的多层次性分析,中国地震,2001 年6 月,第2 期,17(187~201)。
(24)郭威、周义、丁华,论建立陕西延川黄河蛇曲地质公园的地质意义,西安科技大学学报,2005,25(3)。

1.4.3人文学科研究概况

黄河蛇曲(山西永和)国家地质公园及其周边地区,不仅有着非常丰富的地质遗迹资源,还有着很丰富的人文旅游资源,包括许多古遗址、古庙宇、古建筑、古民居以及红色旅游等非常重要的人文景观。
近年来众多中外科学家和考古工作者以及其他专业人员在园区及周边地区进行了大量的分析调研工作,为进一步开发当地的旅游资源提供了科学依据,现分述如下:
1962年,考古工作者在阁底乡下辛角进行考古挖掘,在商代古墓中出土商代青铜器-觚、戈和金耳环等,经当时中科院院长郭沬若考证为国家一级文物。
1974年7月,考古工作者在坡头乡索驼村出土战国时期青铜器-鼎、戈、剑、鬲、车、马衔等各一件,为国家一级文物。
1997年起,中国著名学者、教授、民建中央文化委员会委员、北京著名画家张士元先生沿黄河历时7年对晋陕大峡谷进行了考查,经考查发现,以延川伏义河和永和县河会里为中心的河湾蕴含着中国古老文化中有关伏羲和女娲的传说。经更多推敲,将这一神奇的“S”型河湾因酷像八卦中的阴阳鱼,故取名为乾坤湾。
2003年10月,张士元先生又来永和县考查,在沿黄河的南庄、打石腰两个乡又发现多处具有原始文化和原始哲学意义的原生态古村落。

2黄河蛇曲(山西永和)国家地质公园区域地质背景

2.1区域地质背景

黄河蛇曲(山西永和)国家地质公园位于山西省境内的吕梁山南段西侧,地貌位置属于鄂尔多斯高原东侧与山西高原的交界处,位于广义的黄土高原的中部,大地构造上属于鄂尔多斯断块的东部。该区内地质遗迹丰富多样,华北地台各个时代的地层较为齐全,沉积岩系类型众多,出露地层以寒武系、奥陶系、石炭系、二叠系、三叠系为主。界河口群、长城系、上第三系出露零星,第四纪黄土广泛分布,使大部分基岩仅沿河谷出露。岩层总体走向呈南北向,向西缓倾,局部(紫金山)有燕山期碱性岩出露,边缘地带(柳林上白霜南)有金伯利岩分布。
 
图2-1  黄河蛇曲(山西永和)国家地质公园大地构造位置图
山西境内的鄂尔多斯断块仅是其东部的边缘地带,除断块边缘附近构造较复杂外,断块内部地层平缓,一些南北向构造为极开阔宽缓的褶皱,表现出鄂尔多斯地块的稳定性。整个中朝地台经历了地槽、地台及大陆边缘活动带三个演化阶段,地槽阶段经历了阜平旋迴,五台旋迴和中条旋迴,形成褶皱基底。长城纪开始转高为地台,沉积了盖层;晚三叠末(印支运动之后)进入大陆边缘活动带阶段,燕山旋迴使地台盖层发生了强烈褶皱断裂,并有岩浆侵入,新生代以来以断块升降运动为主,并伴有玄武岩浆的喷溢,形成了汾渭断陷盆地。鄂尔多斯地块在整个地质历史中属于长期稳定地块,沉积较薄。从边缘出露的地层推断:断块基底为中太古界的变质岩系,基本缺失上太古界及下元古界;除边缘分布有汉高山群外,整个上前寒武系也均缺失;寒武纪时接受沉积也较晚,厚度在山西最薄,奥陶纪沉积厚度也最薄。
区内地层属华北地层区山西分区。园区内出露的地层较为简单,自老至新为:三叠系中统铜川组、上统延长组、新生界第四系中更新统离石组、上更新统马兰组,河谷中分布着全新统冲洪积砂砾层。
区内地层产状较平缓,构造较简单,大致呈向西缓倾的波状起伏的单斜层,构造形迹以褶皱和绕曲为主,断裂较少。
园区内的三迭系地层,由于研究程度不高,仅发现少量矿化点,虽不具备工业意义但为今后进一步找矿提供了线索,区内矿化现有膨润土和油页岩。

2.2黄河晋陕峡谷及黄土地貌

2.2.1峡谷地貌

流经晋陕间的黄河是九曲黄河最壮观、最富传奇的一段。黄河干流横穿河套盆地,自内蒙古蜿蜒而来,经过盆地东南缘的托克斯折转而下,自北而南奔流于黄土高原东部的晋陕峡谷之间,宛如一把利剑把黄土高原东部劈为两瓣。
晋陕峡谷北起河口镇,南到龙门,全长726km,落差607m,纵比降0.84‰,河床宽一般为200-400m,喇嘛庙到楼子营河段最窄,仅100m,河谷深切300-500m,两岸为悬崖峭壁,水急流深。峡谷南段的吴堡—壶口段为深切曲流峡谷,河流弯曲,河床纵比降为0.77‰,在曲流河谷中发育有河漫滩、河心滩及河心岛,永和黄河蛇曲就位于这一河段中。这一蛇曲段的河床纵降比为0.5‰。
图2-2  黄河蛇曲(山西永和)国家地质公园区域地质图
黄土高原的地貌形态的形成和发育,主要受本区新生代以来新构造运动的控制。发生于中生代的印支运动和燕山运动奠定了我国基本的构造格架,自白垩纪末期至古近纪初期,受燕山运动的影响,鄂尔多斯地块整体发生大面积垂直抬升,古湖盆逐渐萎缩,以至最后消失,形成高原,遭受风化剥蚀,如今高原台地上绝大部分地区为早新近纪的地层沉积,由于遭受长期的剥蚀夷平作用,使高原呈现准平原化地貌,如高原西部桌子山山顶及东部吕梁山山顶残留下来的最高一级平台状地形,即是这一准平原地貌遭受长期剥蚀作用后的残留部分。虽然后来地壳还经过了多次的上升或下降,但基本上未能改变古近纪以来的地貌景观。至新近纪初期(N1)喜马拉雅造山运动(第二幕)影响本区,加速了拉张活动,在山西中部形成了桑干河、滹沱河、晋中、临汾—运城裂陷盆地,以鄂尔多斯地块南部的渭河裂陷盆地及太行山、太岳山之间的小型山间盆地,并于上新世开始接受沉积。
在吕梁山以西,自新近纪中新世开始的唐县期侵蚀在五台期的古夷平面上侵蚀切割后形成了唐县期的侵蚀面,地形上表现为宽缓的宽谷及波状起伏的洼地,早更新世时期在这些洼地中形成了灰绿色的河湖相堆积,自北而南如河曲县寺墕、万斛;保德芦子沟、路家沟;兴县瓦塘;柳林卫家洼、后宋家寨;石楼沙窑等,在斜坡及山前则堆积了三趾马红土。
进入第四纪以来,喜马拉雅运动(第三幕)活动频繁,该地块呈现间歇性持续上升,河流侵蚀作用加强,但早更新世时期仍然继承了晚新近纪时的大的地貌形态,在山西中部的裂陷盆地、太行山、太岳山的山间盆地、中条山之南的三门峡盆地、渭河盆地、洛河河谷地带都仍然保持着相互独立的湖盆地貌。由于地壳的不断上升,河流下切侵蚀和向源侵蚀作用逐渐加强,最终至中更新世早期,三门湖及上述湖盆相继被切开,湖水外泄,形成了统一的河道,黄河干流形成。
由于第四纪以下的该地块的间歇性持续上升,河流的不断下切,黄河及其支流分别在河谷两侧留下了多级侵蚀阶地(凹岸)或侵蚀堆积阶地(凸岸),根据河流高阶地与不同时代黄土的掩盖关系推断,晋陕间的黄河峡谷的形成不会早于中更新世。乾坤湾最高阶地(T4)的磁性年代为0.9—1.3Ma B.P.
黄河自青铜峡至河套盆地的流向是与鄂尔多斯地块北侧的构造线的方向是一致的,但流出河套盆地后而不是继续向东流,而是向南折转90°自北而南进入晋陕峡谷,分析其原因不难发现,这也是在诸多限定条件下的无奈之举和必由之路。
① 在印支运动和燕山运动之后,最终形成的吕梁山隆起及紫金山(岩体)环状隆起在中生代末已经成形,虽然没有现今隆升的高度大,已在鄂尔多斯地块东侧形成了近南北向的山脉,并使吕梁山复背斜西翼的岩层呈近南北走向并向西缓倾,这些条件无疑成了黄河继续东流的屏障,而燕山运动之后造就了山西地势是北高南低,在这样的地形条件下,黄河也只有顺其自然,而由北向南流了。
② 如前所叙,在经过古近纪和新近纪早期的长期剥蚀夷平作用后,在吕梁山之西鄂尔多斯台地东部自北而南形成了存在一些洼地的波状起伏的负地形。负地形的存在为黄河河道准备了现成的通道,这种负地形的形成除因外营力的风化剥蚀作用外,其内在因素是地层本身和构造因素的影响。
在山西北部,黄河主要于单层厚度小、岩石较疏松和硬度较小的石炭—二叠纪的地层中,而向东则是岩性坚硬、抗风化能力强的古生代石灰岩发育区,因而在同样的风化剥蚀条件下,在石炭—二叠纪地分布区易形成负地形。在中南部晋陕峡谷虽然是发育在中生代三叠系地层中,其流向基本上与岩层走向一致,呈近南北向,有时稍有偏东或偏西移动,其摆动方向多于追踪岩层中发育的两组走向(北东、北西向)有关。
另外,从新构造运动的强度看,东部的吕梁山隆升的幅度比鄂尔多斯地块大,而鄂尔多斯地块西部隆起的幅度比东部大,形成掀斜运动,也对晋陕间黄河的流向起到固定作用。
在新构造运动相对平稳阶段,河流的下蚀作用相对减弱,侧向侵蚀作用相对加强,由于多次的继承性的侧蚀作用,在重力崩塌作用的协同作用下,使原来弯曲度不大的河谷更加弯曲,以至形成现今的公园区的蛇曲地貌。

2.2.2黄土地貌

进入新生代以来,喜马拉雅造山运动影响到整个中国,表现为地壳发生间歇性地大幅上升,喜马拉雅山脉及其它高原地块强烈隆起(达2000余米),周边的盆地大幅下沉。由于喜马拉雅的强烈隆起,改变了大气环流,使中国西部的气候变得干燥,西北向季风气候得到加强,强劲的西北风携带来了产自西伯利亚及蒙古等地的大量粉尘,并堆积在中国西北沙漠的边缘及鄂尔多斯台地的不同标高、不同地貌单元之上,成为地质发展史中独具特色的巍巍壮观的黄土高原。
从早更新世至现在二百多万年中,其堆积作用一直在进行着,其最大厚度可达二、三百米,一般厚度达几十米。从不同时代的黄土分布来看,早更新世午城黄土的分布范围较小,厚度也不大,是黄土发展的初期阶段;中更新世离石黄土,分布面积广、厚度也最大,是黄土的主要形成期;晚更新世至马兰组黄土分布最广,但厚度不大,其与下伏的离石黄土或午城黄土在塬、梁、峁的边缘多形成披盖关系,或直接覆盖于不同时代的前新近纪岩石之上。早更新世午城黄土与离石黄土之间表现多为整合接触关系或偶有沉积间断;两种黄土中都夹有多层褐色土型的古土壤,早更新世古土壤单层厚度小,密度大,古土壤的形成说明黄土形成时,黄土的原始物质—粉尘的堆积速度并不是一直不变的,当匀速堆积及加速堆积时形成黄土,当减速堆积时,黄土堆积的表面遭受化学风化及生物化学风化下形成古土壤,古土壤的存在反映出古气候的波动。
早更新世(2.50—1.45Ma B.P.),黄土高原主体刚刚开始隆起,中部环状构造初具雏形,至更新世中期(1.45—1.43Ma B.P.),中央环状构造形成得到进一步的发展,这一时期是黄土高原的发育和成型的时期。晚更新世(0.10 Ma B.P.)至今,黄土高原区的新构造运动进入了活跃期,黄土高原及周围山地进一步隆起,沟谷切割十分剧烈,在园区内表现的尤为显著,“V”形沟谷形成树枝状的密网,不但切割了中更新统离石黄土,而且切入三叠系达几十米至上百米,这一时期奠定了黄土高原地貌的塬、梁、峁地形的地貌形态,也造成了马兰黄土与午城及离石黄土的披盖关系。黄土堆积和黄土地形地貌的改造现在仍在继续着。

3黄河蛇曲(山西永和)国家地质公园地质遗迹类型与基本特征

黄河蛇曲(山西永和)国家地质公园地质遗迹丰富多样,出露地层为三叠系及第四系,第四系黄土广泛分布,使大部分的基岩仅沿河谷出露,岩层总体走向呈南北向,向西缓倾。
公园内属浅层黄土覆盖的石质丘陵,海拔高度511.9—1321m。地貌以土石梁、峁和沟谷为主,山丘成土头石腰结构型,黄土覆盖较薄,坡面沟谷流水侵蚀和重力侵蚀严重,溯源侵蚀活跃。在新构造运动相对平稳阶段,河流的下蚀作用相对减弱,侧向侵蚀作用相对加强,由于多次的继承性的侧蚀作用,在重力崩塌作用的协同作用下,使原来弯曲度不大的河谷更加弯曲,以至形成现今的公园区的黄河蛇曲地貌。
黄河蛇曲(山西永和)国家地质公园的地质旅游资源大体由地质、地貌、水体、生物、人文景观五大要素组成。这五大要素中,地质、地貌构成了园区景观的大轮廓,是景观的骨架,生态系统以四季变化的色彩成为大山的霓裳;水体是景区的血液,给山带来了灵动感。其主要地质遗迹类型见表3-1:
表3-1  黄河蛇曲(山西永和)国家地质公园地质遗迹类型
类       型
亚  类
基 本 类 型
沉积、构造地貌类
沉积类地貌
不整合接触关系
波痕
泥裂
层理
构造类地貌
节理
褶皱
断层
地质地貌类
崩塌地貌
悬崖
悬谷
方山
 
 
 
 
 
 
续表3—1
类       型
亚  类
基 本 类 型
地质地貌类
流水侵蚀与堆积地貌
壶穴
洞穴
曲流颈
阶地台面
峡谷
悬谷
谷中谷
流水堆积地貌
河谷堆积阶地
河漫滩
河心岛
风蚀地貌
风蚀摩壁
风蚀穴
风蚀柱
风蚀蘑菇
黄土地貌
黄土塬
黄土梁
黄土峁
黄土桥
黄土洞穴
黄土柱
黄土陷穴
黄土蝶
古生物类
脊囊—铜川叶组合
似木贼
虫迹化石
贝尔蕨
带状叶
丁菲羊齿—多实丹尼蕨组合
新芦木
披针形鱼网叶
丁菲羊齿
水体类
泉水
悬泉
瀑布
 
黄河干流
 
冰体类
冰帘
冰瀑
冰柱
冰锥

3.1黄河蛇曲(山西永和)国家地质公园区的基础地质遗迹特征

本区位于鄂尔多斯地块东缘,吕梁山西翼,吕梁山宛如一条巨龙般横亘于鄂尔多斯高原与山西高原之间。这里地质历史悠久,经历了多次构造造山、造陆运动,地貌景观独特。
园区内中生界和新生界地层出露广泛,地质历史上的吕梁运动(1850Ma)、晋宁运动(800Ma)、晋冀鲁豫运动、印支运动、燕山运动和喜马拉雅运动等大规模的造山、造陆运动的遗迹均有反映,俨然是一本刻在石头上的地质教科书。各种岩石、各种矿产(非金属矿产、能源矿产和水资源矿产)都是人们进行科普、科学研究的很好的资料。

3.1.1不整合接触关系

上下两套不同时代地层间存在沉积间断或地层缺失的地层接触关系。地层的不连续,造成地层的缺失,由此确定的岩层的时代也是不连续的。不整合可分为角度不整合和平行不整合(假整合)等类型,区内现存的平行不整合面还是比较多的,具有很强的代表性,是很好的科研和教学材料。
图3-1  黄土与下伏三叠系基岩之间的角度不整合接触

3.1.2波痕

图3-2  牛轭湖
波痕是水体在流动过程中推动下面的砂粒等在沉积层面上留下的一种形迹,它的不同形态反映了水的动力条件及沉积环境。根据波峰(脊线)的平面形态分为直线状-弯曲状-链状-舌状(新月形)波痕,反映水体由深变浅、水流速度由慢到快的水动力条件的改变。另外,根据成因可分为流水波痕、浪成波痕、流水波浪复合波痕、孤立波痕、风成波痕和修饰波痕。
波痕构造在园区内分布广、规模大小不一,形式多样、类型齐全。

 3.1.3层理

图3-3  板状斜层理
① 水平层理:是细粒岩石的最大特征,尤其是在粉砂岩、泥岩、页岩中,细层与层面平行,可不连续,也可由于物质成分的不同或有机物储量不同引起的颜色的深浅交替而形成。
② 平行层理:发育在砂岩之中,细层和层面平行,为平坦的床砂所形成。细层往往显示剥离线理方向,平行水流,是在浅水条件下形成。
③ 交错层理:岩层内部由一系列近于平行倾斜的细层与界面或层面斜交,又名斜层理,是流水在非粘性的沉积物上流动引起的,沉积物迁移而形成,在不同环境中都可形成。
图3-4  三叠系上统延长组中发育的交错层理
板状、楔状交错层理:层系界面平直且相互平行,层系在横向上呈板状或楔状的交错层。前积层倾向的水平投影在水平方向上的夹角,指示当时的水流方向。
槽状交错层理:层系界面呈弧形侵蚀面,层系呈槽状,以弯曲的细层充填,槽的长轴方向平行水流流动方向。
波状交错层理:层系界面圆滑成波状,细层与界面相切,这是由波痕或流水与波浪联合作用形成的。
图3-5  泥裂

3.1.4泥裂

又称龟裂,是泥质沉积物露出水面,暴露于阳光及空气中,经蒸发干缩形成裂隙后经充填而形成。裂缝呈各种形态,形似龟背纹。裂缝在剖面上形成上宽下窄的“V”字形。常见于河漫滩、湖岸等。

3.2黄河蛇曲(山西永和)国家地质公园区的构造类地址遗迹景观特征

园区内基岩中生界三叠系中统铜川组(T2t)及上统延长组(T3y),岩层产状较平缓,构造较简单,大致呈向西缓倾的波状起伏的单斜层,构造形迹以褶皱和绕曲为主,断裂较少(见表3-2)。
表3-2  黄河蛇曲(山西永和)国家地质公园褶皱登记表
褶皱名称
褶皱产状
褶皱规模
卷入地层
轴向
两翼产状
长度(公里)
宽度
(公里)
 
 
1
韩家洼背斜
30°
130°∠4°
345°∠5°
4
0.2
T3y
2
白家腰背斜
340°
255°∠7°
140°∠3°
2
 
T2t
3
刘家山背斜
240°
125°∠7°
340°∠8°
4
0.3
T2t
4
上辛角背斜
90°
285°∠5°
340°∠16°
1.5
0.3
T2t
5
上辛角向斜
90°
298°∠7°
205°∠5
1.5
0.3
T2t

3.2.1褶皱

图3-6褶皱
园区内褶皱有向斜和背斜构造。
① 向斜:一种下凹的,其核部
由新地层组成的褶曲。
② 背斜:一种上凸的,其核部
由老地层组成的褶曲。
这些向斜、背斜构造都是在地
壳运动过程中由构造作用所形成的。

3.2.2断层

图3-7  断层
就是岩层或岩体中的一个或一组破裂面,沿破裂面两侧的岩层或岩体发生有显著和位移。
园区内的花则岭断裂为一压扭性断裂,是在挤压收缩的地应力作用下形成的构造形迹。
 

3.2.3节理

在公园区的基岩中NE向(45°—75°),NW向(325°—350°)的垂直节理十分发育,这两组节理将三叠系基岩切割成近似棋盘格式的构造格局,岩石支解强烈。蛇曲景观的形成与这种区域构造背景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图3-8  共轭节理
这是岩石中常见的一种构造现象,即我们在岩石中见到的裂隙。这是由于岩石受到地应力作用破坏的结果,破裂面两侧的岩体没有发生明显的位移,地质学上将这种裂隙称为节理。节理根据不同的划分原则有不同的命名,如根据节理与产状要素的关系划分为四种:走向节理-节理的走向与岩层的走向一致或大体一致;倾向节理-节理的走向大致与岩层走向垂直,即与岩层的倾向一致;斜向节理-节理的走向与岩层走向既不平行,也不垂直,而是斜交;顺层节理-节理面大致与岩层层面相平行。区内的峡谷地貌景观和演化与区内分布的节理有非常密切的关系,节理的方向在某种程度上控制了峡谷形成与延伸。

3.3黄河蛇曲(山西永和)国家地质公园区的地质地貌景观特征

黄河在园区内形成多个蛇形弯曲,由于黄河及其支流及面状水流的共同作用,在此形成了长崖壁立、峡谷幽深、水体秀美、奇峰异石的基岩地貌形态,上部黄土中特有的多异的地貌形态,无异对基岩起到了绿叶配红花的衬托作用,构成了一幅鬼斧神工的天然山水画,也形成了本公园的特色。

3.3.1崩塌地貌景观

① 景观类型
悬崖:在黄河曲流凹岸即侵蚀岸,由于河水强烈的侧蚀作用及风化作用,崖壁岩层沿节理裂开崩落形成崖壁陡立的悬崖奇观;在支流河谷中由于流水的强烈侧蚀作用亦是沟窄壁直亦显悬崖景观。
悬谷:即以陡崖形式与主谷相会的支沟。由于不同级别河流的差异性侵蚀作用,较大级别水系强烈的侵蚀作用及其它营力作用,使高一级河床急剧下切,使黄河两岸及支流河河谷形成级别不等的悬谷奇观。雨季溪流成瀑,冬季冰帘陡立。
图3-9  方山地貌
方山:又称桌状山,指顶平如桌面,四周为陡崖的方形山。永和关西河边见三叠系砂岩组成平顶山顶、四边为陡崖。
② 流水侵蚀与堆积地貌景观
河流的主要作用为侵蚀作用、搬运作用和沉积作用。河水流动一方面侵蚀岩层,一方面磨擦河床及两岸岸壁,同时又推动松散的沙石,使之撞击河床与岸壁,促使岩层松散,易为流水搬运,侵蚀作用与搬运作用紧密相连,侵蚀是搬运的前提,侵蚀下来的岩屑为搬运作好了准备,而搬运是侵蚀的继续。河流的向下侵蚀也叫加深作用,使河道不断下切,侧向侵蚀使河道加宽,向源侵蚀产生河流袭夺,流速减缓,造成部分搬运物沉积,搬运物减少后,即可进行侧蚀作用。  
图3-10  侧蚀洞穴与侧蚀凹槽
园区内丰富多彩的流水侵蚀与堆积地貌正是河流作用的产物。园区内可见到气势宏大的晋陕大峡谷及支流岸壁陡立的河道景观;由急流旋涡夹带砾石磨蚀河床而成的壶穴、深潭,由深切侵蚀作用形成的阶坎、阶地台面,由水流冲刷而成的洞穴和曲流河段由侧蚀作用形成的凹槽、半岛状岬角、曲流颈、由堆积作用形成的河谷堆积阶地、河漫滩、河心岛、曲流滩。
图3-11  侵蚀阶地
壶穴:基岩河床面上形成近似壶形的凹坑,夏日清水飞落,冬日悬冰探壶。
曲流颈:河道弯曲成环,当一个曲环近似封闭,河道仅留很窄的似脖颈的陆地,这一狭窄的似脖颈状的陆地即曲流颈。园区内以郭家湾及合会里曲流颈更为典型。环水绕长崖,其长长崖梁似鱼脊岭,凸出崖头崖壁峭立,探入河中似半岛状岬角甚为壮观。
峡谷:区内晋陕峡谷悬崖边滩错落分布,崖壁陡立,滩滩平缓,更有两岸峭岭深谷,两岸地貌奇特,曲流河段水势较缓,易于进行漂流观景,别有一番情趣。
图3-12  晋陕峡谷地貌景观
图3-13  侧蚀洞穴
阶地台面:黄河的四级阶地、河谷阶地在园区地貌上十分突出,在地貌上明显形成阶地台面,在支流冲沟中由河流深切作用,两侧形成阶地悬泉。
洞穴:由于河流的冲蚀作用,使强大的水流把松软的泥岩冲刷走而形成向内凹进的空洞,承受水流的不断作用及砂岩的塌落,可使洞穴扩展形成沿水面分布的冲蚀洞穴。
在黄河两岸及阶地岸壁一侧可见。在永和关南山梁岩壁下方有一冲蚀悬洞,此处原为阶地岸壁。
图3-14  河谷堆积阶地
③ 流水堆积地貌景观
河谷堆积阶地:是由河流冲积物组成的河流阶地,在黄河两岸及支流沟谷中多见。在咀头西黄河岸边多处可见基座阶地,其下部是三叠系中统铜川组长石砂岩,之上为砂
砾石堆积,在乾坤湾等地可见到一级阶地上的二元结构。
河漫滩:河流在洪水期淹没、沽水期露出水面的谷底部分。多见于蛇曲河段的凸岸一侧。
图3-15  河漫滩
                           
 
 
 
河心岛:是河床中心泥沙淤积而成的心滩,逐渐淤积、扩大加高后两侧河床侵蚀逐渐加深,长期出露水面,洪水期也不没入水面以下的沙洲。园区内乾坤湾处河心岛,位于陕西清涧河口下部,支流大量的泥沙的冲入造成沉积使此段地形渐缓,沉积加厚,也加大了侧向侵蚀的力度。
图3-16  河心岛
④ 风蚀地貌景观
图3-17 风蚀摩壁
园区内风蚀地貌主要有风蚀魔崖(风蚀壁龛)、风蚀柱、风蚀穴、风蚀蘑菇等。
风蚀魔壁:风蚀魔壁为园区内主要地貌景观,其形态各异,巧夺天工,有极高的观赏价值,其是风沙对岩壁表面进行魔蚀形成的形状各异的小凹坑,使岩石表面呈蜂窝状外貌。园区内以仙人湾景区于家咀村黄河岸边岩壁上的风蚀魔壁以及永和关湾景区风蚀魔壁规模较大且丰富多彩,在黄家塬及黄河边陡直岸壁上也多处可见。
Ⅰ.于家咀西北黄河岸边风蚀魔壁,连续出露约300米。在长长的岸壁面上可见蜂窝状洞穴,其中洞连洞,又如书画、又似座座精雕迷宫,远望岸壁,又是千奇百态的象形石,具有极高的科研价值和观赏价值。弯曲的河谷地貌和凸凹弯曲的岸壁为风蚀作用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岩壁中的各种象形石分述如下:
龙女漫舞抛锦袖,化作金雀立崖台: 从中可见一古代年轻女子,身着古代服装,头极力后仰,双臂轻舒,裙摆轻飘。换一角度又为:金雀回首望,尾羽轻动欲飞。真是玉女化雀飞,漫舞轻风玉带围,穿云过,金雀迎朝晖。
双鱼会:一对宽身扁头游鱼,对头戏耍,悄悄细语,真是活灵活现。
石壁龙腾:岩壁之上一条四肢恐龙四脚错落飞行,昂首翘尾,急驰欲飞。
玉龟探河:壁下涛涛水、玉龟入河来。
岸边企鹅:数只企鹅斜立岸边,望河中浮冰片片而来,似又回到冰封天地。
还有天狗斗水兽、壁上悬宫、深宫亭台楼阁、玉柱悬立宫苑、毛龟漫步、鲤鱼戏水等。
Ⅱ.永和关湾景区永和关东崖壁上的风蚀魔壁,较于家咀风蚀摩崖单景物尺度大,更显气势宠大,可见象形石有:
神牛饮水:侵蚀洞穴内似一暗河流出,一头神牛低头饮水,形态逼真。
金龟翘首,欲望天河:一只大龟面向黄河伸颈昂首,活龙活现,真是:游,千回百转乾坤留,回首望,天河泛轻舟。
玉龟护驾:神牛金龟之间玉瓶倒垂,又似龙宫珠帘壁饰、仪仗出行,一片龙宫景色。
玉柱擎天(风蚀魔柱):其为产状水平,垂直节理发育,岩性单一的岩层区受风沙长期吹蚀作用下形成的石柱状地貌。风化作用也一定程度加速了风蚀石柱的形成。
⑤ 其它地貌景观
差异风化
风化作用是在大气条件下,岩石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成分发生变化的作用,作用的营力有太阳辐射、水、气体和生物。园区内此类地貌景观见有在崖壁断面上呈凹凸不平的槽沟型崖壁,其是不同岩性(砂岩与泥岩)差异风化侵蚀作用的产物,在园区内当地人民多把此沟槽形崖台做为天然凉场,摊晒粮食、红枣等经济作物,黄河及支流岩壁多见此差异风化现象。
象形石
 巨鳄含珠:位于永和关东南山梁上,似一巨大鳄鱼卧于山梁之上,张着大嘴内含一宝珠。
天犬狂哮(蜀犬吠日):位于永和关湾景区,山脊之上一只狂犬双耳侧立,张口狂哮,形态逼真。
 黄牛吃枣:位于乾坤湾景区黄家岭村边,滴水岩壁之侧,旁侧清水掛壁,凹处岩台上红枣平摊,一只大牛向右探首欲吃红枣,头已俯下尚未开口,正是:观,红枣个个秀可餐,欲动口,又怕主人鞭。
女娲头像:于望海寺望河会里方向,山脊崖头,只见一长发披肩女子,面对黄河,侧观其脸形清晰可见,当地人均称其为女娲头像,正是:观乾坤巨变,始华夏人文。
朝阳洞:位于石家湾北黄河岸边石崖之上,洞深及2米,洞口约1.4米,周边呈不规则状,明显为风化作用沿节理垮塌后经风蚀作用的产物。
绝壁浮雕:位于于家咀西边黄河边一支沟悬谷崖壁上,可见由砂岩沿节理剥落后,由小阶坎形成的巨幅雕塑,好一幅由千万名红军将士组成的长征组歌。

3.3.2黄土地貌景观

园区位于黄土高原东部,更新世黄土大面积覆盖于中生界地层之上,除四十里山梁顶部及近山梁处外,园区大面积均为离石黄土、马兰黄土。由于黄土具有湿陷性特点,且垂直节理发育经河流及雨水冲刷侵蚀作用形成了区内各类齐全的黄土地貌。黄土残塬仅于阁底西南分布,园区总体为黄土梁峁地形。小型纹沟、冲沟在黄土坡壁处可见。由于水流作用形成崩塌,区内支流河谷均黄土壁直陡立,与下伏三叠系岩层共同形成了深谷陡崖地貌。区内各类黄土地貌分述如下:
①    黄土塬
黄土覆盖的较厚而面积较大的平坦地面,它的周围为沟谷所环蚀,边缘由于受沟谷的向源侵蚀而参差不齐,园区仅仙人湾景区、阁底西南可见黄土残塬。
② 黄土梁
呈条状延伸的黄土平顶岭岗,是黄土塬被侵蚀分割的残余梁脊状地形,区内各景区均较发育。
图3-18  黄土墚与冲沟
图3-19  黄土峁
③ 黄土峁
黄土形成的孤立的丘陵状地形,其顶部浑圆,斜坡较陡,在园区主要分布于各支流切割强烈的下游地区。
④ 黄土陷穴
为黄土地区地表出露的一种穴状凹地。园区冲沟的近沟缘处多见,在村间路边亦有陷穴出现,应引起注意。
⑤ 黄土桥
两黄土陷穴被地下水流串通即可形成黄土桥。
⑥.黄土洞穴
是黄土陷穴经流水冲蚀的产物。
⑦ 黄土柱
是水沿黄土垂直节理侵蚀的产物。
⑧ 黄土蝶
黄土地区一种圆形或椭圆形洼地,由于局部积水湿陷下陷而成,在园区较平缓残垣面上可见。
图3-20  黄土柱
 
               

3.4黄河蛇曲(山西永和)国家地质公园区古生物景观特征

园区内三叠系中统铜川组及上统延长组中含丰富的植物化石,其均属中三叠世晚期至晚三叠世Danaeopsis-Bernoullia植物群,即延长植物群,其中铜川组所含植物化石为脊囊-铜川叶(Annalepis-Tongchuanophyllum)组合,延长组所含植物化石为晚三叠世丁菲羊齿-多实尼丹蕨(Thinnfeldia— Danaeopsis  fecunda)组合。
中三叠世晚期脊囊-铜川叶(Annalepis-Tongchuanophyllum)组合,该组合中的主要植物化石有:新芦木(未定种)Neocalamites  sp.、似木贼(未定种)Equisetites  sp.、拟丹尼蕨(未定种)Danaeopsis  sp.、贝尔瑙蕨(未定种)Bernou-llia  sp.、枝脉蕨(未定种)Cladophlebis  sp.、竖直丁菲羊齿T.rigida、带状叶(未定种)Desmiophyllum  sp.等。
图3-21  芦木化石
图3-22 虫迹化石
在乾坤湾景区黄家岭西南黄河边处,砂质页岩中可见大量植物化石,除植物叶化石外,尚有大量、茎干化石。
晚三叠世丁菲羊齿-多实丹尼蕨(Thinnfeldia-Danaeopsis  fecunda)组合:园区三叠系上统延长组下部灰绿色页岩中含新卢木(未定种)Neocalamites sp.;中下部含披针形鱼网叶Sagenopteris  lanceolatum、枝脉蕨Cladophlebis  sp.、拟丹尼蕨Danaeopsis  sp.、丁菲羊齿Thinnfeldia sp.等。
在阁底东400m处发现丰富的植物化石,多为植物叶片及茎干化石。

3.5黄河蛇曲(山西永和)国家地质公园区水体景观特征

水是自然界中最具活力的物质,也是塑造地貌景观的基本要素。风景河是指具有观赏价值的常年流水的河道,因为有水的点缀和烘托,形成了以水景为主体的风景体系。山无水不灵,水无山不秀,园区内水资源量不算丰富,但瀑、泉、溪、潭也随处可见。较大的泉水有东征泉(阁底乡)、西后峪泉(阁底乡),这些给园区内的景色增添了一份灵气。
黄河岸边支流水系发育,园区内有20多条支流汇入黄河,部分为季节性河流。园内的水景具有形美(蛇形大弯)、色美(金黄色)、声美(轰鸣声及叮咚声)集于一身的水体景观春、夏、秋季节,黄河流过,支流溪水潺潺;冬时黄河由飞流送冰花至封河冰天一色,流泉变冰瀑,一派北国风光。支流河谷冰河盘蜒,岸壁两侧跌水已呈冰帘、冰柱、冰瀑悬立,别有一番景色。黄河在景区内拐了五个大弯,自北而南分别为英雄湾、永和关湾、郭家湾、乾坤湾和仙人湾,湾湾有美景,湾湾有说不尽的悠久历史和美丽的诗篇,且风景各异,滩崖错落分布,古今传奇代代相传,红军热血染河处,大桥已架晋陕边(延永大桥)。其中尤以乾坤湾最具神秘色彩,为众湾之首,正是:湾,乾坤环抱晋陕边,盘龙跃,飞水造崖滩。
园区内蛇曲河段曲率分级为2.05。黄河断面泾流量,本公园区内无统计数据,。园区北河口镇及园区南龙门两处黄河干流主断面泾流量如下:
河口镇:1919-1989年统计时段:年平均径流量204.4亿立方米。
龙 门:1919-1989年统计时段:年平均径流量391亿立方米。
园区内山谷中多见溪水、泉水、跌水、悬泉、悬谷、谷中谷、冰帘、冰瀑、冰柱、冰锥等优美的自然资源。飞瀑流泉,溪水叮咚,山水一色构成了支流河谷的主要特色,真所谓沟沟见水,步移景变,观泉看水,听瀑、看瀑无疑是出游的一大享受。还有黄河冰凌,初冻可见黄河上有片状浮冰,霜状白色围边似朵朵漂花,煞是漂亮。真是山沿水立、水随山转、山光水色、交相辉映、美不胜收。
图3-23  乾坤湾
图3-24  郭家湾
园区河段河道平缓,易于漂流游览,春观百花盛开,夏赏绿水青山,秋看硕果累累,冬观浮冰飞去,岸壁支沟处处冰瀑、冰帘、冰柱,午时滴水,早晚又无比锋利。在河心岛公园一侧,水窄流急,浮冰经急流冲洗过后,均去掉白色霜边,如玉片飞去,可谓冰花由此过,洗去污浊身。不久它们会又镶上白边,似白云直向天边。春季开河,冰凌沿河道飞泻而过,景色亦十分壮观。此段黄河还是河流侵蚀和堆积作用的经典地区,对现场教学有极高的价值。

3.6黄河蛇曲(山西永和)国家地质公园区人文景观遗迹特征

山西永和黄河蛇曲公园及其周边地区,有着非常丰富的人文旅游资源,包括许多古遗址、古庙宇、古建筑、古民居以及红色旅游等非常重要的人文景观。
 
表3-3  黄河蛇曲(山西永和)国家地质公园人文景观类型
遗址遗迹
古人类活动遗址
旧石器时代遗址
新石器时代遗址
夏、商、周遗址
明清遗址
古墓葬
史前及夏商周墓葬
 
白家祠堂
古渡口
庙宇
石窖口水神庙
龙王庙
王母娘娘庙
望海寺
古观景点与古民居
古观景点
望河台
观河台
古民居
原始古窑群
黄河文化古民居
生物景观
古树
黄河文化生命树
山体景观
名山
四十里山
阁山
马脊山
高罗山
黑龙神圪塔
石刻及石体景观
石刻、碑记
 
卧鹿山摩崖题刻
黄河绝唱题刻
奇石
字画奇石
将军石
民俗及民间景观
民间艺术
剪纸、面塑
 
 
木雕、编织、刺绣
民间传说
狐滠县的由来
枣树为什么会长刺
尉家坬的故事
民间景观
永和关电影外景滩
革命景观
自然景观
红军崖
人文景观
毛主席东征纪念馆
红军井、碉堡、沙发石

3.6.1古遗址

园区内众多的古人类遗址向人们展现了悠久的历史和古老的人文遗迹。其中包括旧石器遗址、新石器遗址及夏、商、周遗址,并发掘出一些极其珍贵的国家一级文物,现已为国家珍藏。这些遗迹的发现为研究黄河流域中华民族的进化与发展提供了宝贵的资料,有极高的研究和观赏价值。
旧石器时代遗址
① 寨子腰滩遗址:位于阁底乡高家塬村南约1.5公里的黄河支流芝河北岸的二级阶地上,芝河旧石器遗址西南端。地表采集到30件石器有石片、石核、刮削器等,石器原料主要是燧石。地质时代为晚更新世晚期,文化时代为旧石器时代末期。
② 旱条子遗址:位于永和县交口乡美家川村西约1km的黄河支流芝河北岸二级阶地上,地表采到30标本件,石料以燧石为主,器物类型有石核、石片、细石核、细石叶、尖状器、石核式刮削器、端刮器等,其地质时代为晚更新晚期 ,文化时代属旧石器代末期。
新石器时代遗址
① 下退干遗址:位于阁底乡下退干村西南约300m处,面积约30000m2。其时代属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陶寺类型。
② 圪列塬遗址:位于阁底乡圪列塬村西北,现存面积约5000m²,文化层厚1.5m,断崖露遗迹有灰坑等。采集有泥质红陶和夹砂红陶片,其纹饰有线纹、弦纹,器形有敞口盆、敛口钵、器盖、罐等,属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遣存。
③ 乌华北遗址:位于阁底乡乌华村约150m。面积15000m²。属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
④ 罗岔城址:位于阁底乡罗岔村北,1996年发现城址平面呈不规则形,墙体以夯土和石砌两种方式筑成,面积约60000m²。土墙仅存东北部一段,残长约50m,残高2.8m,夯层厚0.05.-0.1m,余为石墙,残长约300m,残高1.3m。城址内采集有汉代的泥质灰陶卷沿罐及绳纹板瓦、筒瓦等残片,属龙山文化陶寺类型。
夏、商、周遗址
① 小坪遗址:位于阁底乡小坪村西北约1000m处,面积约60000m²。文化层厚度不详,采集有泥质灰陶和夹砂灰陶片,其纹饰有绳纹、篮纹,器形有大口尊、罐、盆等。属二里头文化,东下马冯类型,残存面积约8000m²。
② 张家坬遗址:位于南庄乡张家坬村东约200m处,面积约25000m²,属商、汉时期。
③ 原子坪遗址:位于阁底乡高家垣村东北约200m处,面积约25000m²。时代属东周、汉时期。
④ 李家畔城址:位于打石腰 乡李家畔村南,面积2100m²。时代属战国时期。
⑤ 永和关遗址:位于南庄乡张家坬村西1.2km处。
图3-25  永和关方城遗址
明清遗址
永和关方城遗址:位于南庄乡永和关村南约2km的山崖上,西临黄河,平面呈不规则四边形。地面现存明代城址,东南二墙长约135m,基宽约2m,高3-5m。墙体均由片石整齐垒砌。南城东端与东墙相连处有一城门,高约2m,宽7m。城址内原有建筑已不存,基址遗迹可辨。

3.6.2古墓葬

 
史前及夏商周墓葬
下辛角商代墓群:位于阁底乡下辛角村西北。20世纪60年代发现。面积约7000m²。1962年,墓区内出土铜鼎2件、铜爵1件、戈和金耳环。为国家一级文物,曾在国外参展。

3.6.3古建筑与庙宇

历史建筑
① 石窑口水神庙:位于园区东部打石腰乡大寨岭西沟的一片平坦的基岩石面上,四周翠柏环绕。据说原石坪上有一眼泉水,取之不竭,每逢干旱,周围老百姓都来泉前求祈,后在此处建“水神庙”。该庙坐北朝南,依山势缓坡而建,整体布局为三进四合院。现有山门、韦陀殿、水神庙、大雄宝殿、石佛等。1995年,维修庙宇并新塑16尊罗汉,庙内石洞岩壁上有奇特的七彩图形,建筑年代不详。重建于明万历七年,现存多为清代建筑。
② 望海寺:位于园区中部打石腰乡打石腰村,创建年代不详。该寺坐北朝南,现仅存正殿,正殿南建有奎星楼,正殿人为石券窑洞,平面近方形。殿内后檐两边墙及两侧山墙绘有大小不同的佛像,画面约44平方米,因年久失修,已无佛像。正殿
图3-26 望海寺壁画
房顶呈坡形尖脊,前面房顶长有柏树。奎星楼前上阶陡而窄仰头望去似入云天,该楼为砖木结构,下为砖石基座,中设券洞,上为木构方形阁,三踩斗拱,单檐歇山灰瓦顶,其结构保留明代风格。
③ 龙王庙:位于打石腰 乡黄家岭村西黄河边,庙前有戏台。
④ 另有南庄乡王家垣王母娘娘庙,阁底乡庄则岭北二郎庙等。
知名建筑
① 文庙大成殿:位于县城东门巷南侧。面宽5间,进深5间,房顶为歇山式,斗拱5铺作,转角斗拱6铺作,是临汾市唯一保存完整的元代大成殿,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和考古研究价值,属省级保护单位。
② 朝阳寺:位于县城西北梁家坡村,寺内原有铁佛一尊,寺前有牡丹园,每年农历四月初八这里举办庙会,盛况空前(年代不详)。
③ 楼山庙:位于交口乡南娄山峰顶,海拔1200多米,元27年(1290年)重修。满山翠柏环绕,悬崖峭壁,空气清新,夏日气候凉爽,庙宇分上、下院,上院为元代龙王庙、清代财神庙、山神庙、娘娘庙、古戏台、厢房、石山门共计10余间;下院为清代建筑,分前后院,有娘娘庙、龙王庙、魁星楼等共计20余间,娄山云海敢与黄山云海比美。民国县志记载“楼山夕照”为永和八景之一。
④ 双锁山:位于城东15km双锁山顶,顶峰1503m,上有避世石城。主要景区有仙人洞、刘金定像、上马台、饮马池、点将台、跑马滩。坐东向西依山凿洞,左为菩萨庙,右为刘金定庙,存有宋代石雕佛像及武士雕像。1990年重修,补修围墙山门、演武亭,每年农历二月十九日为双锁山庙会。
⑤ 圪堆石窟:位于永和县桑壁镇,圪堆头村北约1.5公里,又称三佛庙石窟寺。据窟内石壁题记载,创建于北宋崇宁三年(1104年),石窟三面环山,坐北朝南,平面呈马蹄形,穹窿顶,深1.6米、宽1.4米,三壁雕像,北壁雕像三尊为:药师傅及二菩萨;东壁雕二佛三菩萨;西壁雕二佛二菩萨。洞内洞门外两侧雕护法神像。
⑥ 白家祠堂:位于园区北部永和关村,现有石砌祠堂一间。
图3-27  白家祠堂
⑦ 古渡口:园区西黄河蛇曲段,有古渡口四处,自北向南为永和关、合会里、殷德河,铁罗关四个渡口。

3.6.4古观景点

① 望河台
在南庄乡到永和关的途中,在一座山垣的平顶上可以看到黄河,这就是“望河台”。站在这里瞭望黄河,你就会找到“河源怒触风如刀,剪断朔云天更高”的感觉,会想到:“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崖”的诗句。
② 观河台
位于永和关大槐树北边,在这里可以近观黄河,看到奔腾的黄河水从眼前飞流而过,可以更深切的感觉到她恢宏的气势和悠久灿烂的黄河文化。

3.6.5古民居

① 原始古窑群
从永和县至黄河岸畔,在不足17.5km的沿途,到处可以看到透着远古气息的古窑群,其中尤以园区西北部黄河岸畔石崖上的古窑群最具代表性。在永和关古渡口的东
岸的石崖上有大约百余孔很古老的石窑,从残断壁中仍可寻找到当年的风景,一条石板路一直攀延到高高石崖上,一座娘娘庙建在石板路高处,对面有两座古石桥,在桥的对面很对称的修了戏台。沟口石桥外侧还有石刻槽形引水槽,作为保护石桥之用。
图3-28  原始古窑群
② 黄河文化古民居
黄河文化古民居是园区别具一格的一道风景。黄河沿岸村村可以见到,其中尤以南庄乡王家垣古民居最具代表性,窑洞均依山而建,浑然天成。道光年间王家塬出了一个进士,当地官府出资建了一座院落,大门由砖石砌成,门前有旗杆石座,门内有照壁,院内有十孔窑洞。
  窑背上立有“吉星高照”石碑,尤其门窗木框上均有刻有纹、雕饰,中间一窑门有对联一幅,上联:守规矩绳墨;下联:能礼乐文章;横批:韻竹风松(老式写法)。
从这一对联中能看出当年人们对知识的重视,也彰显出黄河文化的内涵。

3.6.6名山

四十里山:四十里山山脊线呈南北展布,其山脊线即为本园区之东界。沿山脊两侧分布有十四万亩林地,除各类树林外尚有上百种中草药,弥足珍贵;四十里山的大寨岭是革命先烈为国献身的地方,深深的战壕已被绿色长城所覆盖;山系南边的阁山是毛主席当年东征经过之地,海拔1400多米,林木繁茂,动植物种类繁多,是一个天然的旅游圣地。
黑龙神圪塔:位于打石腰乡石畔东边山脊上,为四十里山最高峰,海拔1321m。
马脊山:位于打石腰乡南坬里南东1350m处,海拔1131m。其形如马脑,故又名马得脑山。
阁山:位于阁底乡与交口乡交界处,又名乌龙山。主峰海拔1235m,山顶柏树常青,地形地势险要,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
高罗山:位于打石腰乡周家崾村南部,山脊呈南北走向,主峰海拔916m。

3.6.7古树、石刻、碑记和奇石

① 古树
图3-29 黄河古树
黄河文化生命树:在永和关村北黄河岸边,生长着一棵千年石槐,树高22米,地围4.9米,冠幅216平方米。据说“槐”即“华”,槐树即“华裱”,它根植于黄河岸边吸黄河之水,扬华夏文明,枝繁叶茂,高大雄伟,预示着中华民族生生不息,万古长青。当地老百姓也不知大                             
槐树何时扎根土滩上,从它扎根时起就守候在黄河边,望滔滔黄河水奔流不息。但它守候看护着一代代河畔人民,让人们觉得踏实、安稳、幸福祥和,每逢过年过节,人们都到树前祭拜,望大树世世代代保佑着他们。
② 石刻、碑记
卧鹿山摩崖题刻:位于阁底村北约10公里,刻于卧鹿山石壁上。石刻记载了大德七年(1303年),平阳地震死伤人口情况。
黄河绝唱题刻:位于永和关村东一岩壁上,上书“黄河绝唱”四字,字大且字迹雄浑,远处路上可见,为2001年刘生才题刻。
③ 奇石
将军石:位于南庄乡韩家渠南,黄河岸畔的石崖上。其形状威猛,傲然屹立,酷似一位披着盔甲的将军,站在高崖之上,远眺滾滾的黄河水,豪情万千。此石重约90吨,令人稀奇的是在陡峭的石崖之上,如此之巨石,居然和崖面仅有脸盆大的接触面,却能立于之上而不动,其神奇让人惊叹,传说这是女娲补天时散落于此的。
图3-30 将军石
字画奇石:这是在于家咀-古渡口山坡小路边的一个砂岩的层石上看到的。在砂岩层石上明显可见,上边一个毛字下边有一小龙,毛字笔力雄浑,坚实有力,下边一小龙活龙活现,头向石的左边,依方位正是西边,看后人人称奇。老乡们说:有奇事有奇石。
 

3.6.8民间艺术、民间传说、民间景观

黄河是中华文明的摇篮,文化旅游资源与地学内容水乳交融,这是黄河蛇曲(山西永和)国家地质公园最为夺目之处。园区地处黄土高原北部区域,在历史上曾是多民族的汇聚地,因此在这里形成了淳朴的黄土风情和丰实的民间艺术景观及独特的民俗文化,处处张显着黄土高原的博大与粗犷。
① 民间艺术
永和县流传的民间艺术主要有剪纸、面塑、木雕、石刻、编织、刺绣等。署益乡(园区外)余秀琴剪纸《只生一个好》,1993年在全国农民书画赛中获一等奖;雕塑则以郭生才最有名气,他的木、石、瓦雕技艺精湛,在黄河一带享有盛誉。
② 民间传说
狐滠县的由来:西汉时期,今永和县境称狐滠县,县城古址在县城西约17.5km处。当时朝庭决定设县,经考查钉一个柱桩为记,一场大雪,木桩已不可寻,只见雪地上一串狐狸爪印儿,人们顺爪印儿找到木桩,人们以为狐仙点化,故定名狐滠县。
枣树为什么会长刺:相传刘邦与项羽争天下,一次战败落荒而逃,来到永和地界,饥渴难耐,抬头看到前边红枣,一摇树,红枣满地,红枣下肚浑身是力异常舒服。不久,黄河畔山坡上枣树遍布,刘邦做了皇帝后忘了枣树,枣树一气便长出一身刺来。
尉家坬的故事:原来尉家洼不叫尉家坬而叫御家洼,相传此村枣很有名,多年为皇帝进贡,皇帝为独占此美味,下旨封名御家洼,后传为尉家洼。
此外还有刘金定招亲、阁山乌龙翠柏、棋盘山神仙下棋处、娘娘舍身为民祈雨等民间传说。
③ 民间景观
永和关电影外景滩:位于园区北部南庄乡永和关村,地处晋陕峪谷,古朴雄浑,具有浓郁的大西北特色,许多大型的革命历史故事片均在此处取景拍摄,如《解放大西北》,《巍巍昆仑》,《东征》,《玫瑰园》等。1995年永和县政府又投资新建了关门、接待室、望河亭等一系列景点。

3.6.9黄河蛇曲(山西永和)国家地质公园区红色旅游资源

① 毛主席东征旧居
毛主席东征旧居,位于园区中南部阁底乡东征村(原上退干村,原为关帝庙)。1936年5月2日,毛主席率中国工农红军抗日先锋军渡河东征部队回师陕北途中在此居住一晚。原关帝庙正殿坐北朝南,毛主席和贺子珍住在西边的一间窑洞里,故居门前有一水井,当时庙内东南角有一柏树,毛主席走后,在故居东南庙房的顶上长出一柏树,虽根未及地但总是翠绿挺拔,当地人民便在正殿门前种了四棵柏树,现已挺拔粗状高十余米。就在1976年毛主席去世后,此房上老树竞自枯而死,至今仍傲然立于房顶,当地人称其为伟人树。1971年,中共临汾地委在此召开第一届全体会议,永和县委县政府在此建立了毛主席率红军东征纪念馆,并将上退干村改为东征村。1995年维修,2005年永和县又投资180万元重修和扩建了纪念馆,现已纳入红色旅游线路,已对游人开放。
图3-32 毛主席东征旧居
图3-33  红军井
② 红军井
毛主席率中国工农红军抗日先锋军抵达园区西南阁底乡于家嘴村,发现村里老乡吃水较远,就在村西北为村民打了一口井,该井水量经年不减,现已搭棚保护。井边岩缝细流常年不断,夏成细流,冬呈冰柱、冰锥。此井之水,至今老百姓还在饮用。
③ 沙发石
沙发石位于阁底乡于家嘴村西小路边,石形似一个双人沙发,在石头的表面有明显的双人坐过的印记,故称沙发石。传说这块石头原是一块不规则的石头,1936年5 月毛主席东征渡黄河时与朱总司令曾坐在此石上,望滔滔黄河水共商大计,策划中国革命的发展未来。毛主席、朱总司令指挥红军战士由崖下于家嘴渡口抢渡黄河,顺利抵达陕西省延川县延水关村。后来人们发现原来不规则的石头变成形似沙发的石头,多少年来人们途经此处总要坐在这块石头上休息一下,祈求沾点灵气,交好运,年年有好收成,特别是身体不适,有病之人更要到此坐一坐,祈盼早日康复。
图3-34 沙发石
图3-35  红军崖
④ 红军崖
红军崖位于永和关村东1公里处,上面悬崖绝壁,下面是急流滾滾的黄河,半崖间有一小石洞,只有时断时连不足半尺宽一条小径可通。1936年初,红军渡黄河东征,先遣队几名战士遭到敌军的包围,红军战士被迫登上石崖,凭石洞天险奋力反击,坚持打了三天三夜,在弹尽粮绝的情况下宁死不屈,奋力跳入滔滔黄河英勇就义,当地群众就称此崖为红军崖。并立碑纪念,现已成传统革命教育点,年年有许多人来此缅怀革命先烈。
 
⑤ 碉堡

图3-36碉堡

在永和关和于家嘴黄河边的山头上可见原闫锡山国民党军队设置的碉堡,看到碉堡使我们联想起那浴血奋战的情景,岸边又再现红军东征时的壮景。

4.黄河蛇曲(山西永和)国家地质公园地质遗迹的形成条件和形成过程

4.1黄河蛇曲(山西永和)国家地质公园的地层特点

区内地层属华北地层区山西分区。园区内出露的地层较为简单,自老至新为:三叠系中统铜川组、上统延长组,新生界第四系中更新统离石组、上更新统马兰组,河谷中分布着全新统冲洪积砂砾层(表4-1)。
表4-1  黄河蛇曲(山西永和)国家地质公园岩石地层表
年代地层单位
岩石地层单位
代号
段(层)
全新统
 
 
 
Q4
上更新统
 
马兰组
 
Q3m
中更新统
 
离石组
 
Q2l
中生界
三叠系
上统
 
延长组
 
T3y
中统
 
铜川组
 
T2t
三叠系
主要分布于黄河及其支流和冲沟两侧及部分山脊处。
中统铜川组(T2):铜川组主要由灰绿、灰黄、灰红色、厚层中细粒长石砂岩与灰绿、灰紫、灰黑色砂质泥岩及页岩夹凝灰岩组成。粒度由粗至细,构成一个完整的沉积漩迴,属温暖潮湿气候下的内陆河湖相沉积。与下伏二马营组整合接触,铜川组岩性稳定,标志特征明显,依岩性及标志可分为两段:一段:以灰绿、灰黄、肉红色、灰红带绿色厚层至巨厚层斑状中细粒长石砂岩为主,夹灰、灰绿、灰紫砂质泥岩、泥岩、页岩、薄层透镜体,局部地区来暗黄绿色晶屑凝灰岩。二段:由灰绿、黄绿、灰紫色砂质泥岩和页岩夹灰黄、灰红、灰绿色中厚层中细粒长石砂岩岩或互层组成,并夹一至三层彩色粘土。灰绿色页岩中含植物孢粉及叶肢介化石。 “彩色粘土”即玻屑凝灰岩,其层位稳定,呈粉红色、砖红色,厚0.3-1.1m。灰、灰绿色、灰黑色页岩中产丰富的植物化石及少量瓣鳃类、昆虫等化石,厚413.8-483.7m,产延长植物群的Anndlepis Tongehuano phyllum组合;Shanxiconeha Longa 类群;以Euestheria Shanxiensis-E·cf·minuta为代表的叶肢介孢粉及昆虫化石。
山西省石楼县孟家塌-峪底三叠系中统铜川组地层剖面
上覆地层:上三叠统延长组(T3 y) 肉红色厚层细粒长石砂岩。  
三叠系中统铜川组(T2t)                                                  厚483.7米
二段(T2t²)                                                              厚319米
二带(T2t2-2)                                                           厚263米                                     
150.灰绿色、灰紫色砂质页岩夹肉红色细粒长石砂岩                         11.3米
149.肉红色厚层中细粒长石砂岩                                         3.5米
148.灰绿色、灰紫色砂质页岩夹肉红色细粒长石砂岩                           9.8米
147.肉红色厚层中细粒长石砂岩                                          4.2米
146.灰绿色、灰色、灰紫色砂质页夹肉红色细粒长石砂岩                        8.2米
145.肉红色厚层细粒长石砂岩夹黄绿色钙质页岩                            6.0米
144.灰绿色、灰紫色、黄绿色砂质泥页岩夹肉红色细粒长石砂岩,顶部含化石:瓣鳃(刘本培鉴定)Shanxicmcha Longa(Hua),植物:Neocalamites sp.                 5.9米
143.肉红色厚层中细粒长石砂岩夹灰绿色、灰紫色泥岩                          4.5米
142.黄绿色页岩夹细粒长石砂岩。含植物化石:Neocalamites sp.                   4.8米
141.黄绿色砂质页岩与肉红色细粒长石砂岩互层                             6.0米
140.黄绿色页岩夹灰绿色细粒长石砂岩。含植物化石:Neocalmites sp.             1.0米
139.肉红色厚层中细粒长石砂岩                                      5.9米
138.灰绿色、黄绿色砂质泥岩                                      2.0米
137.肉红色厚层中粒长石砂岩                                       2.1米
136.暗紫色、灰绿色泥(页)岩夹肉红色细粒长石砂岩,砂岩中含少量钙质砂岩结核  4.3米
135.肉红色巨厚层中细粒长砂岩,上部含少量钙质砂岩结核                       12.4米
134.灰绿色砂质泥岩与灰绿色、肉红色细粒长石砂岩互层                          4.8米
133. 肉红色厚层中细粒长石砂岩。含少量钙质砂岩结核                          2.7米
132.灰色、灰绿色粉砂岩夹肉红色中细长石砂岩。顶部夹一层3-5厘米的碳质页岩。上部含植物化石(王自强鉴定): Equisetites Sthenodon Sze.Neocalamostachys sp.     3.7米
131.肉红色厚层中粒长石砂岩夹灰绿色页岩。上部含少量钙质砂岩结核,含植物化石(王自强鉴定):Neocalamites spEquisetites  sp., Todites shensiensis(Pan) Sze
Bemoullia sp.                                                   6.0米
130.黄绿色、灰绿色砂质泥岩夹细粒长石砂岩,砂岩中含钙质砂岩结核            9.7米
129.黄绿色砂质泥岩夹中细粒长石砂岩。含植物化石:Neocalamites sp.            6.4米
128.黄绿色具肉红色长石巨聚斑厚层细粒长石砂岩。                              9.5米
127.暗紫色、灰紫色砂质泥岩夹肉红色、灰绿色、黄绿色中细粒长石砂岩,泥岩含很多钙质砂岩结核                                                                        5.5米
126.肉红色厚层中粗粒长石砂岩,含很多钙质砂岩结核                          2.4米
125.暗紫色、灰绿色、黄绿色泥岩与灰色、黄绿色细粒长石砂岩互层         8.4米
124.黄绿色泥岩夹细粒长石砂岩。泥岩含较多的钙质砂岩结核,上部含植物化石(王自强鉴定): Equisetites cf., sarrani(Zeiller)    Harris,Equisetites  sp.         13.6米
123.暗紫色、灰绿色、深绿色粉砂岩夹灰绿色、黄绿色细粒长石砂岩。下部砂岩含钙砂岩结核                                                                        13.4米
122.肉红色厚层中细粒长石砂岩、上部砂岩含较多钙质结核                      4.5米
121.灰绿色粉砂岩夹细粒长石砂岩                                 1.9米
120.肉红色厚层细粒长石砂岩,含少量钙质砂岩结核                       12.5米
119.肉红色厚层中细粒长石砂岩夹黄绿色砂质页岩,砂岩含少量钙质砂岩结核                                 5.8米
118.黄绿色砂质泥岩夹细粒长石砂岩。顶部含少量钙质砂岩结核,含植物及昆虫化石:植物(王自强鉴定)Neocalamites sp.,Danaeopsis fecunda Halle. 昆虫(洪友崇鉴定):Mesoblottininae,Cupidae,Sogdoblatta  Shanxiensis  Hong                     6.0米
117.灰紫、暗紫、灰绿色砂质泥岩夹灰紫色细粒长石砂岩透镜体。砂质泥岩含少量灰质结核                                              7.8米
116.肉红色厚层细粒长石砂岩                                        3.0米
115.肉红色厚层中细粒长石砂岩与黄绿色砂质泥岩互层                        6.0米
114.灰绿色页岩夹粉砂岩,中部夹一层厚1.1米凝灰岩(彩色粘土)                           8.0米
113.肉红色厚层中粗粒长石砂岩。含较多钙质砂岩结核                       9.0米
112.黄绿色砂质页岩夹粉砂岩,顶部含化石:Neocalamites sp.                 2.7米
111.肉红色厚层状中细粒长石砂岩                                 11.5米
110.黄绿色厚层细粒长石砂岩。含较多钙质砂岩结核                         6.8米
一带(T2t2-1                                      厚 56.1米
109.黄绿色页岩夹薄层钙质粉砂岩。页岩中夹厚0.5米黑灰色页央,上部页岩含少量黄铁矿结核。含瓣鳃类化石(刘本培鉴定): Shanxiconcha cf.elliptica(Hua),Shanxi concha longa(Hula).
Shaanxiconcha cf longa(Hula).                               5.6米
108.肉红色厚层中粒长石砂岩,含钙质砂岩结核                          8.0米
107.肉红色厚层细粒长石砂岩夹黄绿色泥岩,含较多钙质砂岩结核,泥岩含植物化石(王自强鉴定):Neocalamites carcinoides Harris,Neocalamites hoerensis(Schimper) Halle, Neocalamites rugosus Sze ,Equisetites sp.,Willsiostrobus cf. Willsii Grau Vogel-Stamm et Schaarschmidt                                                            11.0米
106.黄绿色砂质泥岩与肉红色细粒长石砂岩互层、砂岩中含钙质砂岩结核     6.0米
105.灰绿色页岩,含植物化石:Neocalamites sp.                              3.4米
104.灰绿色厚层细粒长石砂岩                                  1.5米
103.灰、灰紫色砂质泥岩夹肉红色长石砂岩                            8.8米
102.肉红色厚层,含少量钙质砂岩结核                              7.5米
101.暗紫、灰紫色泥岩夹粉砂岩,含少量灰质结核                         4.7米
一段(T2t1)                                                               厚164米
100.肉红色厚层细粒长石砂岩,含少量钙质砂岩结核                       14.9米
99.暗紫色、灰紫色泥岩                                    1.7米 
98.肉红色厚层细粒长石砂岩夹黄绿色粉砂岩,含钙质砂岩结核、植物化石(王自强鉴定):Neocalamites sp.,Danaeopsis sp. ,Todites shensiensis(P`an)Sze,Cladophlebis sp.
6.0米
97.灰紫色泥岩,含灰质结核                                  12.0米
96.肉红色厚层中细粒长石砂岩。含少量钙质砂岩结核                       10.2米
95.灰紫色泥岩夹肉红色细粒长石砂岩                              11.7米
94.肉红色厚层中粒长石砂岩,含少量钙质砂岩结核                        36.3米
93.灰紫色泥岩,含灰质结核                                   4.5米
92.灰紫色泥岩夹肉红色长石砂岩                                 8.6米
91.肉红色厚层粗粒长石砂岩                                   2.4米
90.灰紫色砂质泥岩夹灰色粉砂岩,泥岩含灰质结核                         9.3米
89.肉红色厚层中粒 长石砂岩,含少量钙质砂岩结核                         5.3米
88.灰紫色泥岩,含灰质结核                                   10.5米
87.黄绿色具肉红色长石聚斑厚层中粗粒长石砂岩                        1.6米
86.灰紫色泥岩                                         2.1米
85.肉红色巨厚层中粒长石砂岩。底部夹暗黄绿色晶屑凝灰岩                     27.0米
                           整合接触
下伏地层 中三叠统二马营组(T2e
84.暗紫、灰绿、灰紫色泥岩夹暗紫色粉砂岩,含少量钙质砂岩结核
上统延长组(T3y):岩性由黄绿、灰绿、灰黄、肉红色中厚层中细粒长石砂岩夹灰绿、黄绿、灰黑、灰色砂质泥岩和页岩组成,为温暖潮湿气候下的内陆河湖沉积,与下伏铜川组连续沉积,整合接触。依岩性特征划分为两个段,现分述如下:一段:岩性以黄绿、灰绿、灰绿、灰色、肉红色中厚层状中细粒长石砂岩为主,夹灰黄绿、灰绿色砂质页岩、页岩、泥岩。由三个小沉积漩迴组成一个大的完整的沉积漩迴,局部夹有浅黄色晶屑凝灰岩。砂岩及泥质岩中普遍含黄铁矿结核及钙质砂岩结核。灰绿色页岩中含植物化石,厚305.7-306.8m。二段:岩性以黄绿、土黄色厚层或巨厚层状中细粒长石砂岩为主,局部夹灰黑色页岩、灰绿色砂质泥岩及泥岩。含含磁铁条带及黄铁矿结核,厚度为36.6m。该组含延长植物群的Thinnfeldia-Danaeopsis fecunda 组合。
永和县芝河镇下罢骨三叠系上统延长组实测剖面
三叠系上统延长组(T3y)                                          
二段  (T3t2) 未见顶                                                     厚〉36米
16.黄绿色巨厚层细粒(富)长石砂岩,含较多的黄铁矿                         36米
15.黄绿色细粒长石砂岩与灰绿色砂质泥岩互层                             20米
14.黄绿色厚层细粒长石砂岩与灰绿色砂质泥岩互层。泥岩中含少量黄铁矿结核     27.5米
13.黄绿色巨厚层细粒(富)长石砂岩,下部含较多黄铁矿结                      23.5米
12.灰绿色粉砂质页岩夹黄绿色粉砂岩,含少量钙质砂岩结核                      43.5米
11.黄绿色、土黄色巨厚层中粗粒长石砂岩。下部含少量钙质砂岩结核,中下部夹厚10厘米浅黄色晶屑凝灰岩。砂岩中含少量黄铁矿结核                           33.7米
10.灰绿色砂质页岩夹灰白色中细粒长石砂岩,页岩中含较多的黄铁矿结核        4.5米
9.浅灰绿色-肉红色具灰绿色花斑巨厚层细粒(富)长石砂                        11.0米
8.灰绿色砂质页岩夹灰白、灰黄色中细粒长石砂岩。中部页岩中含较多的黄铁矿结核。
中上部页岩中含有:Sagenopteris lanceolatum 披针形鱼网叶
     Cladophlebis sp. 枝脉蕨
Danaeopsais sp.拟丹尼蕨
Thinnfeldia sp.丁菲羊齿
Neocalamites sp.新芦木                    25.7米
7.灰绿色-肉红色厚层稍具不明显的灰绿色花斑细粒(富)长石砂岩          18.0米
6.黄绿色、灰白色中细粒长石砂岩夹灰绿色泥岩                         13.6米
5.灰绿-肉红色厚层中细粒(富)长石砂岩                             9.7米
4.黄绿色厚层中细粒长石砂岩夹灰绿色泥岩。砂岩局部含黄铁矿结核          34.6米
3.黄绿色、灰绿色细粒长石砂岩与泥岩互层。砂岩局部含较多的黄铁矿结核     17.6米
2.灰绿色页岩夹细粒长石砂岩。上部页岩中含较多的钙质砂岩结核及少量黄铁矿结核,中部含:Neocalamites sp   新芦木                                                6.0米
1.浅灰绿色-肉红色厚层粗中粒(富)长石砂岩。底部含较多的黄铁矿结核,靠上部含钙质砂岩结核,透镜体                                                            16.8米
                           整合接触
下伏地层 :
中三叠统铜川组  (T2t)                                                  
浅灰绿-肉红色具肉红色长石聚斑厚层中粒(富)长石砂岩夹黄绿色泥岩。
三叠系地层主要岩石特征:在区内三叠系中统铜川组及上统延长组中的砂岩,均为长石砂岩。
粘土质岩石类:按岩石页理发育程度,可将粘土质岩分成页岩和泥岩;按混入物分可分为钙质页岩、黑色页岩、砂质页岩、油页岩和钙质泥岩、砂质泥岩等。铜川组、延长组中泥岩为绿色、灰色、灰黑色泥岩。铜川组、延长组的页岩以、钙质页岩为主,尚有碳质页岩、油页岩,页理发育。
火山碎屑岩类:分布铜川组二段中可称“红色粘土”,经鉴定为晶屑、玻屑凝灰岩。晶屑、玻屑凝灰岩:颜色鲜明,以砖红色粉红色为主,伴有翠绿色、灰白色,呈晶屑、玻屑凝灰质结构、粉砂状结构,碎屑粒度非常细小均匀,一般0.1-0.2毫米,具棱角状、次棱角状,碎屑物主要为石英、钾长石、极少斜长石,少量黑云母。胶结物以火山灰为主,绿泥石、铁质、钙质次之、重矿物少量出现,有石榴石、锆石、榍石、电气石、磷灰石等。
② 第四系
中更新统离石组(Q2l):即离石黄土,岩性由棕黄色亚砂、亚粘土夹多层古土壤层组成;在山麓地带常常夹有不稳定的砾石透镜体,该组在园区内分布广泛。垂直节理发育,古土壤层一般5-10层,个别地段可见20层以上,一般厚度60-80m,甚至厚达百余米,在园区内一般不超过50m。该组在隰县桑梓剖面及隰县梁家河剖面发现有大角鹿、斑鹿、羊、鼢鼠、真马、野牛、三门马、剑齿虎、直隶狼、中国羚羊、中国鬣狗等脊椎动物化石;在隰县午城和军地剖面还发现有水龙骨科、凤尾蕨、松科铁杉、榿木、栎属、蒿属、藜科、菊科等孢粉化石。
中更新统马兰组(Q3m):即马兰黄土,该组地层分布面积较广,遍布园区,除黄河及其支流沟谷中被侵蚀完之外,其它地区也有分布。其组成黄土地形塬、梁、岇 的顶部及河流Ⅱ级阶地的上部。岩性主要为亚砂黄土夹有1-2层古土壤。黄土母质层呈浅黄色,质地均一、疏松,多大孔隙,垂直节理发育。古土壤的土质为棕红色及褐红色、浅棕色的粘土及亚粘土,在河谷阶地处的古土壤常呈灰黑色,即黑垆土型古土壤,厚度10-20m,在黄河沿岸多为5-10m。
在邻区石楼县南交坡及蒲县军地薛关,该组地层发现有赤鹿、野马、野驴、羊及小型啮齿类脊椎动物化石及凤尾蕨、松科铁杉、蒿等少量孢粉化石。
全新统:分布面积较小,主要由冲积层和洪积扇组成,前者沿现代大小河谷的河床分布,组成河床椎及Ⅰ级阶地堆积。岩性主要为砂砾层及砂层,在Ⅰ级阶地上部岩性为亚砂土夹少量粘土,厚度一般是3-5m,个别地段达10m以上;后者分布于基岩山坡的坡麓地带或谷口处,岩性多为亚砂土、亚粘土混杂砂砾石或砂砾透镜体,厚度一般3-5m。

4.2地质遗迹的形成条件与形成过程

黄河蛇曲(山西永和)国家地质公园各类地质遗迹、地形地貌特征主要受中、新生代以来的古地理、古气候、沉积建造和构造运动的影响而形成。古地理、古气候控制了不同沉积建造的分布,而构造运动和外力作用又改变了初始的地貌景观,从而造就了公园区内多种多样的地质遗迹和特殊的河流蛇曲、黄土地貌、风蚀魔壁等巧夺天工的地质、地貌景观。从这些景观上我们也可以追溯到园区漫长的古地理、古气候和河湖成因的历史,展开这段历史也正是揭示园区内各种地质地貌景观形成条件的最佳途经。

4.2.1三叠系地质遗迹的形成条件

三叠系的沉积相及古地理、古气候特征:
① 三叠系的沉积相特征
区内三叠系时期,在填平补齐的作用下,在内陆盆地中沉积了陆相沉积地层,主要为冲积平原上的河流相(辫状河、顺直河)泛滥盆地沉积、平原闭流盆地的河湖交替相及湖泊相的滨湖、浅湖、较深湖沉积。
河流相沉积:铜川组一段及上统延长组二段为此类型沉积,其特点是:河道宽而浅、地形坡降陡、水体流速急、流量变化大、河道不稳定而游荡,以下切作用为主,沉积物以粗碎屑为主,心滩沉积发育;顺直河沉积:属曲流河与辫状河的过渡类型。铜川组一段属此沉积类型。
湖泊沉积:属平原闭流盆地淡水湖沉积,气候温暖湿润,湖水未曾咸化。该沉积相发育于铜川组二段,上统延长组一段中,依沉积旋回、岩性牲及古生物标志,可进一步划分为滨湖、浅湖及较深湖亚相沉积。
河湖相沉积:铜川组一段部分地层属此类型沉积,为河流及湖泊过渡类型,即河、湖交替相沉积。可细分为河流相发育伴有滨湖亚相沉积及滨湖亚相为主伴有河流相沉积。
沼泽相沉积:延长组一段部分层位属此类型。
② 三叠系中统铜川组、上统延长组沉积时岩相的分布及其特征
中统铜川组的沉积相:区内铜川组(一段)下部为河流相发育的河湖交替相沉积,岩性由灰黄、灰绿、灰红色中厚层、厚层中粒砂岩夹多层灰紫色、灰绿色粉砂岩、砂质泥岩、页岩组成,有时呈互层状,砂岩占50-75%,为顺直河及曲流河细碎屑边滩沉积。砂体呈带状具平行层理、槽状及板状交错层理。灰紫色、灰绿色粉砂岩、砂质泥岩、页岩占25-50%,岩层稳定,呈带状,具水平层理和块状层理,含灰质结核、虫迹及少量植物化石,为滨湖亚相沉积。
一段沉积后,地壳开始缓慢下降,二段沉积时,湖沼扩大,湖水逐渐加深,在温湿气候下沉积了细砂岩、暗色泥质岩,局部有黑色页岩、油页岩,含灰质结核及黄铁矿结核。此时生物繁盛,沉积以湖相沉积为主,可细分为浅湖、较深湖亚相沉积,河湖相沉积次之。
二段中部为浅湖亚相沉积,此时水体处于动荡状态,位于氧化还原界面附近,故颜色、岩性较复杂,旋回性明显,层理以沙纹层理及水平层理为主,动植物化石丰富。
二段下部及上部为较深湖亚相沉积。
上统延长组的沉积相:铜川组沉积之后,地壳开始缓慢抬升,湖泊面积缩小,延长组一段沉积晚期局部出现沼泽化现象。
一段下部为湖泊相之浅湖-半深湖亚相沉积,砂岩、页岩及泥岩组成数个沉积旋回,砂泥比为1:1,泥质岩略高,层理为小型沙纹层理,交错层理及水平层理,夹凝灰岩,并含植物化石。另见少量沼泽相沉积,岩性为细砂、粉砂岩夹砂质泥岩、碳质页岩等,含炭化植物化石碎片。延长组上部已为冲积平原河流相辫状河河心滩沉积。
③ 三叠系沉积相分析
区内三叠系铜川组由辫状河逐渐发展成河湖相至内流湖泊相沉积,上统延长组一段为河湖相至湖泊相沉积;二段以河流相沉积为主。由于印支运动影响,结束了三叠系内陆沉积拗陷盆地的历史。
古地理分析:
在铜川组一段及上统延长组二段沉积时,广泛发育以河流沉积为主的冲积平原。由于地壳不均衡震荡运动影响,在冲积平原的低洼处,零星分布一些小型河漫湖、牛轭湖。
在中统铜川组二段,上统延长组一段沉积时,地壳较长期持续稳定下降及近盆地边缘不均衡振荡运动使冲积平原拗陷形成较大的内流淡水湖泊,在湖盆的边缘为河湖相沉积,湖盆向内为浅湖、较深湖亚相沉积。
④ 古气候概况:
生物标志:三叠纪的植物群特征及其发展演化,严格受古气候制约,是确定古气候的重要标志。
早三叠世以Pleuromeia-Crematopteris为代表的旱生植物群发育,动物以两栖类较繁盛,河漫湖中生长的叶肢介,由于有机质的不丰富而发育不良,个体小,说明气候炎热、干旱。
中晚三叠世,生物界大发展,中国肯氏兽动物群盛行,Danaeopsis-Bernoullia植物繁茂,滨浅湖有机质丰富,生活在水中的生物类型繁多,发育正常,说明气候由半干热转温暖潮湿。
岩石矿物标志:早三叠世,沉积物颜色为紫红色,碎屑矿物长石含量较高,碎屑矿物石英及一些重要矿物表面可见一些氧化铁薄膜,说明当时气候炎热、干燥,以物理风化为主。泥质岩泥裂发育,富含钙质结核,长石砂岩以钙质胶结为主,反映在沉积时气候炎热干旱,是快速蒸发的结果。
⑤ 陆源区概况
岩石碎屑:区内三叠系中统铜川组及上统延长组中长石砂岩岩屑平均含量2-5%,其中变质岩岩屑有千枚岩、绢云石英片岩、石英岩、浅粒岩及混合岩等。
岩浆岩岩屑:酸性岩、中性岩、基性岩、伟晶岩、细晶正长岩、脉石英、安山岩、基性火山岩等。
沉积岩岩屑:石英砂岩、粉砂岩、泥岩、页岩、炭质页岩、粘土岩、灰岩、泥灰岩、鲕状灰岩、白云岩、海绿石、硅质岩、燧石等。
轻矿物碎屑为石英和长石:基中长石为60-65%,主要为斜长石、石英20-30%,其中铜川组较延长组长石砂岩石英高而长石低。长石砂岩胶结方式主要为孔隙式胶结,接触式和薄膜式次之。
综上所述,区内三叠系沉积时,北东部及北东东陆源区为物质供应的主要场所,母岩以前长城系变质岩为主,其次为岩浆岩,部分为前三叠系沉积岩,尚有少量中基性、中酸性火山喷发岩。
陆源母岩经长期物理风化、化学风化、水全日制搬运,在河流和湖泊环境中沉积下来,从而形成了区内三叠系以长石砂岩及泥岩为主的岩石组合。

4.2.2蛇曲成因

黄河蛇曲(山西永和)国家地质公园地质遗迹、地形地貌的发育特征,主要是受中、新生代以来构造运动的控制形成的。中生代三叠纪末期,鄂尔多斯盆地经历过一段较长时期的抬升侵蚀。根据华北地区残存的三叠系地层中可能包括晚三叠统地层以及侏罗纪盆地被分割的状态,华北隆起最晚应于三叠纪末和侏罗纪初开始显形,并从那时起破坏了原先的大华北沉积盆地。现今的构造格架中,华北隆起以西还有一个大致和它相匹配的隆起,即以吕梁山为主体的晋西南隆起带。根据与该带同生的复向斜中尚卷入了早中侏罗地层分析,晋西南隆起带产生较晚,其形成时间可与郯庐断裂的大规模错开时间相当,即大致为中侏罗纪末至晚侏罗纪。因此,当华北隆起之后其西尚存一个侏罗纪大盆地。该盆地的展布范围大致东至晋东北隆起带以西,西到阿拉善地块以东。而当晋西南隆起带升起后,其东部范围便被限制在该隆起带以西了。南缘则因晋西南隆起带中万荣复背斜向西南方向延伸占据了现今渭河地堑的位置,所以便被逼退到了该复背斜以北。西部则因西缘逆冲断裂带的形成割断了与贺兰山至平凉一带早中侏罗纪、三叠系以及更老地层的联系,将盆地边界从西向东推移到了该逆冲断裂带以东。这大致就是现今鄂尔多斯盆地的范围。鄂尔多斯盆地白垩纪地层就是在这个范围内沉积的。不过此时因为鄂尔多斯地块东部继续受晋西南隆起带的影响而抬升,白垩纪时鄂尔多斯盆地下沉最大的地方被推挤到地块西部西缘逆冲断裂带的前缘地区了。
在新生代末塑造成了黄土高原内残留的基岩山区,低山山前带盆地边缘区和盆地区三种类型的古地貌格局。进入第四纪时期以来,黄土高原全区处于不断的区域性上升活动中。第四纪以来黄土高原及其邻近地区新构造演化主要经历了三大阶段:
① 第四纪早期
在近南北向主压应力作用下,黄土高原主体隆起并初具规模,断裂、褶皱、火山发育,中央环状构造初具雏型,湖泊逐渐消亡,黄河切穿三门峡,黄河水系开始诞生。汾渭地堑不断收缩、逐级抬升,河谷下切强烈。据构造活动速率推算,当时六盘山、吕梁山和太行山的海拔高度约为1000—1500m,而秦岭不超过2,500m,渭河北山更低,大约只比两侧盆地高300—500m。
② 第四纪中期
1.45—1.43MaB.P.以后构造趋于稳定,奠基于1.67—1.45MaB.P.的中央环状构造形态在本期得到进一步发展,主构造线由近东西向变为北西西向,再变为北北西向,环状构造内旋层顺时针右旋。这一时期是黄土高原奠基、发育、成型的时期。此阶段(1.67—0.85MaB.P.)太行山大约隆升到1,800m,秦岭不高于3,000m。子午岭断隆带也在本期内形成。
③ 第四纪晚期(包括全新世)
0.1MaB.P.左右发生了一次重要的构造运动,局部地区发生了强烈的改造,尤其是河谷的进一步缩小和深切,如汾渭地堑继续发育,大约在40——30kaB.P.河道缩小。大约在10kaB.P.,黄土高原区又开始进入构造活跃期,在白于山一带发生了分水岭迁移、隆起。黄土高原进一步隆起,周围山地也强烈隆起,沟谷切割剧烈,黄土高原现代景观塬、梁、峁地形最终成型。因此,1.67——1.43MaB.P.称为黄土高原主隆起期,而0.85、0.47、0.10、0.01MaB.P.均可称为黄土高原阶段隆起期。
黄土高原北部的上升与南部的沉降形成很大的差异性升降运动,这一运动趋势至今仍在继续着。这一特殊的新构造运动控制了整个黄土高原水系发育的主导方向和河流的发育历史。新构造运动是黄土高原地貌演化的主导因素。黄土高原及其周边地区的阶段性隆升或沉降通过气候带的演化导致了地貌的变迁,它可以黄河水系的诞生为界限划分为二个阶段:古湖泊低地阶段和高原河流阶段。
总的来讲,黄土高原经历了古准平原(2.5MaB.P.)——古湖泊低地(2.5—1.6MaB.P.)——高原河流这三个大的地貌过程,这一过程(连同高原黄河六级阶地和水系的形成与变迁)的主要动力作用是内力作用,即构造运动的作用;黄土——古土壤、水系沉积物——古土壤的交互沉积、土壤的面状侵蚀以及某些时段的沟谷侵蚀则是以外动力作用为控制因素的,而黄土的沉积、侵蚀基准面的变化则是由构造地貌变动和气候变化共同作用的结果。在黄土高原的主隆起期(1.67—1.43MaB.P.),黄河切穿三门峡,黄河水系诞生。从此黄土高原地貌发生了重大转折,开始由古湖泊低地向现代地貌转化。因此黄土高原的地貌演化可以黄河的诞生为界线划分为两个阶段:古湖泊低地阶段和高原河流(现代黄土地貌)阶段。
晋陕峡谷除少数地段河谷较宽外,大部分两岸崖壁陡立,高出河面数十至一百余米,河宽一般200—400m 。峡谷顶部是一个宽广平坦的平地,上面覆盖有一套中新世河流冲积砾石层,据此,晋陕峡谷地区在距今1,500 万年的中新世就有河流流过,但这河流可能与现在黄河并无直接关系。在吴堡与禹门口间,晋陕峡谷内有5—6 级河流阶地,园区内可见4级阶地,最老阶地高出河面225—235m ,阶地上面的河流冲积层的年代为距今160 万年,但冲积层上面的红土年代则在距今30 万年以前。
关于永和黄河蛇曲的形成过程可以认为,黄河蛇曲的发育明显受断裂构造的控制,在公园区的基岩中NE向(45°—75°),NW向(325°—350°)的垂直节理十分发育,这两组节理将三叠系基岩切割成近似棋盘格式的构造格局,岩石支解强烈。在地壳稳定时期,黄河及其支流蛇曲沿着两组节理发育而成,奠定了永和黄河蛇曲的基本格局。新构造运动使黄土高原处于不断的、急速的区域性抬升活动中,河流下蚀作用急剧增强,沿原蛇曲的基本格局形成峡谷。在河流的下蚀作用和侧蚀作用、以及重力作用下,蛇曲不断发育演化为现今地貌形态,见图4-1。
关于永和黄河蛇曲的形成时间以及发育演化过程,目前的科学研究程度较低,需要做大量的基础性研究工作。我们仅能依据野外考察资料及黄河中游科研成果对比分析,探讨黄河蛇曲的形成时间以及发育演化过程。

                                         
图4-1  永和黄河蛇曲的演化模式图

 
 
 
 
 
 
 
渭河是本区内仅次于黄河的最大水系,它包括了流域面积很大的泾河、洛河、葫芦河等支流,有较长的发育历史,它们自早更新世以来先后形成。渭河有四级高于河漫滩的阶地,一、四级阶地阶面广阔,比较发育,二、三级阶地阶面较窄。渭河上游(天水以上)河段是在一些新近纪盆地基础上发育形成的,因而有十分宽阔的河谷阶地。泾河是渭河最大支流,泾河的上游段称马莲河及环江,都保留有宽阔的古河谷地形,说明该河段形成历史较早。渭河的另一较大支流是洛河,(注:黄土高原有两个洛河,此处系指在陕西境内的洛河,又称北洛河;在河南的伊洛河的一个支流也叫洛河。)有着更为复杂的发育历史。洛河一般有三或四级阶地,洛河上游河段分布着早更新世的湖相沉积,在吴旗附近第四纪早期的古湖沉积厚达百余米;类似的古湖相沉积在洛河河谷多处可见。表明洛河是在这些古湖泊消失时串连而成的。从古水文条件来看,第四纪早更新世后期至中更新世初期洛河的水量要比渭河的小得多。不论是泾河,还是洛河,它们的下游流入古渭河沉降盆地时均为峡谷状河谷。无定河是仅次于渭河的黄河一级支流,它的上游河段称为红柳河,切穿晚更新世早期形成的古湖盆,现在已被掩埋在毛乌素沙漠之下了。无定河中、下游发育有四级阶地,且有侵蚀阶地。其中一级阶地阶面宽,发育好,二、三级阶地阶面较窄,前缘呈陡坎,阶地面被侵蚀成那状,四级阶地很少残存。
综上所述,可见黄河原来是独立的三大水系,即形成于距今170 万年以前的青海高原古黄河、形成于1.3 亿年以前的河套古黄河和形成于距今约1,500 万年前的晋陕峡谷古黄河。起初,河套盆地和晋陕峡谷古黄河均流入三门湖,为内陆水系,距今15 万年左右,三门湖被切穿,古黄河开始流入海洋。到距今15 万年共和运动,青海高原的黄河上源水系也与河套盆地水系相沟通,成为一条统一的大河,奔流入海(图4-2 、图4-3)。

图4-2 黄河中上游水系格局           图4-3  黄河中上游水系格局
     (340万—170万年前)              (110万—14万年前)

由此可见黄河流入渤海,“奔流到海不复回”,其实只是最近15 万年以来的事情,在地质历史上是很新的。与世界其他大河相比较,黄河的年龄最轻,亚马孙河、恒河等都有一二千万年的历史,密西西比河的地质历史更为古老。
根据永和黄河蛇曲乾坤湾的地貌特征和地质发育特点,该地区高于河漫滩的阶地可见四级(图4-4)。
图4-4  山西永和乾坤湾黄河阶地剖面图

5.黄河蛇曲(山西永和)国家地质公园地质遗迹评价

黄河蛇曲(山西永和)国家地质公园的地质遗迹景观主要由地质、地貌、水体、生物、人文五大要素组成。
地质、地貌遗迹构成了园区地质景观的轮廓,是景观的骨架,千万年来的运动造就了园区现今丰富多彩的地质地貌景观;水体是景区血液和景区现象的主要创造者,给景区带来了灵气和动感;古生物和人文景观给我们展现了园区生物进化、演化的历史和丰富多彩的气候资料,同时也向我们展现了中华民族久远的人文历史和极富传奇色彩的自下而上的人类发展史。随着研究的不断加深,黄河蛇曲(山西永和)国家地质公园内丰富的历史人文景观必将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史增添重要的一笔。

5.1黄河蛇曲(山西永和)国家地质公园评价依据

参照中国国土资源部环境司2002年编写的《中国国家地质公园建设技术要求和工作指南》 (试行),确定本次工作的评价依据。
表5-1  黄河蛇曲(山西永和)国家地质公园自然景观评价一览表
景区
景点
景点属性
级别
 
 
 
 
峡谷
自然
黄土地貌
自然
漂流侧蚀地貌
自然
冲蚀凹槽
自然
漂流阶地
自然
悬谷
自然
崩塌
自然
节理群
自然
泉水
自然
跌水
自然
黄河(浮冰)
自然
永和
关湾
景区
风蚀魔崖地:金牛饮水
天然
神龟探河
天然
神龟护驾、玉龙回宫
天然
将军石(象形石)
天然
玉犬吠天河(蜀犬吠日)
天然
续表5-1
景区
景点
景点属性
级别
卧鳄含珠
天然
节理群
天然
斜层理
天然
砂岩中巨砾
天然
河流阶地(二元结构)
天然
侵蚀洞穴
天然
波痕
天然
壶穴
天然
悬谷
天然
跌水
天然
冰瀑
天然
黄土地貌
天然
蛇曲地貌-边滩、侧蚀崖
自然
斜层理
自然
黄土地貌
自然
冲蚀凹槽
自然
悬谷
自然
侵蚀洞穴
自然
象形石
自然
斜层理
自然
崩塌
自然
泉水
自然
黄土地貌
自然
 
 
 
 
 
 
 
曲流颈
自然
堆积河滩
自然
侵蚀悬崖
自然
河心岛
自然
支流入干
自然
河流阶地(二元结构)
自然
冲蚀凹槽
自然
飞流(浮冰)
自然
冰花沐浴
自然
植物化石
自然
泉水
自然
悬谷
自然
崩塌
自然
冰帘、冰瀑
自然
象形石-黄牛饮水
自然
女娲头像
自然
乾坤湾蛇曲
自然
续表5-1
景区
景点
景点属性
级别
风蚀魔崖剖面
自然
壁上悬阁
自然
玉女漫舞
自然
双鱼会
自然
玉龟探河
自然
石壁龙腾
自然
植物化石
自然
岩壁浮雕
自然
砂岩中泥裂
自然
 
板状斜层理
自然
崩塌
自然
东征泉
自然
西后峪泉
自然
跌水、冰瀑
自然
河流阶地
自然
河心岛
自然
蛇曲地貌
自然
龙舟飞渡(象形石)
自然
 
表5-2  黄河蛇曲(山西永和)国家地质公园人文景观评价一览表
景区
景点
景点属性
级别
英雄湾景区
枣林
人文
红军崖
人文
永和关湾景区
永和关
人文
古窑群
人文
古墓群
人文
古(名)槐树-生命树
人文
明代古城
人文
 
清代长城
人文
 
汉代遗址
人文
望河台
人文
观河台
人文
Ⅲ          
续表5-2
景区
景点
景点属性
级别
永和关湾景区
永和关古渡口
人文
碉堡
人文
乾坤湾景区
河会里古渡口
人文
夏商文化遗址
人文
白家祠堂
人文
娘娘庙
人文
古戏台
人文
河神庙
人文
古石桥(及渡水槽)
人文
电影外景地
人文
延永大桥
人文
仙人湾景区
石窑口水神庙
人文
望海寺
人文
高阁翠柏
人文
悬崖侧柏
人文
乾坤湾标本
人文
龙王庙
人文
黄家岭民俗村-磨、碾、槽、联、洞
人文
剪纸
人文
崖滩红枣
人文
阴德河古渡口
人文
李家畔战国遗址
人文
铁罗关古渡口
人文
碉堡
人文
沙发石
自然、人文
红军井
自然、人文
东征纪念馆
人文
毛主席住的窑洞
人文
伟人树
人文
东征渡口
自然、人文
下辛角南古墓群
人文

5.2黄河蛇曲(山西永和)国家地质公园资源结构特征评价

5.2.1典型性

公园地区经历了漫长的地质演化历史,保存了从中生代三叠纪、新生代第四纪及黄河形成等的地质演化记录,其地层中的岩石特征、沉积构造及所保存的化石,展现了鄂尔多斯地块的古河湖相环境及古地理演化特点,由于地形切割剧烈,区内具有很好的观赏剖面,具有重要的保护价值。另外,此处也是研究新构造运动和沟谷溯源侵蚀及沙土流失的理想场所。
 
表5-3  黄河蛇曲(山西永和)国家地质公园地质遗迹区单体评价一览表
评价项目
权重
英雄湾地文景观赋值(分)
永和关湾地文景观赋值(分)
郭家湾地文景观赋值(分)
乾坤湾地文景观赋值(分)
仙人湾地文景观赋值(分)
旅游资源要素价值(85分)
观赏游憩使用价值(30分)
21
25
24
27
26
历史文化科学艺术价值(25分)
14
19
15
20
18
珍惜奇特程度(15分)
12
13
13
13
14
规模、丰度与几率(10分)
6
7
7
8
8
完整性(5分)
5
5
5
5
5
旅游资源影响力(15分)
知名度与影响力(10分)
5
5
5
7
5
旅游期或使用范围(5分)
1
1
1
2
1
附加值
环境保护与环境安全
3
3
3
4
3
合计
67
78
73
86
80
旅游资源评价等级
三级
三级
三级
四级
四级

5.2.2稀有性

黄河蛇曲(山西永和)国家地质公园地处黄河中游,其蛇曲规模之大、切割之深、形态之奇异优美在国内实属罕见,另外此处沟谷切割密度之大、沙土流失之严重以及沟谷的坡降之大在国内也不多见,被誉为中国最大、最美的地质景观之一。

5.2.3自然性

公园内的各种地貌景观完全保留了其原始状态,其与整个黄河蛇曲地貌的演化相关的地质遗迹都完整地保留了下来,基本未受到人为扰动破坏,可谓是浑然天成,自然属性十分良好。

5.2.4系统性和完整性

园区内与黄河蛇曲地貌发育相关的地质遗迹都保存的相当完好,系统、完整地反映了蛇曲地貌演化、发展的过程;另外,受流水侵蚀的河谷地貌及黄土地貌保存完好而系统,具有很强的代表性。 

5.2.5优美性

① 鲜明的层次性:
在水平方向上,呈现沟、梁相间,梁梁相望;在立体的垂直方向上,大都表现为山坡-平台-崖沟的景观交替,由东向西,层层降低,产生缓与陡的多层次衬托以岩性、植被的变化,在平面上及垂向上都具有明显的层次感。
② 资源分布的对称均衡性
黄河蛇曲(山西永和)国家地质公园内的地质景观、地貌景观、水体景观、人文景观、生态景观、各具特色,交相辉映、互为补充,使旅游资源整体丰富而完整。
③ 明显的季节特征
由于园区的气候带属半干旱半湿润的大陆性季风气候,全年比较温和,气候分明,四季景观也变化显著,各领风骚。春季万树吐绿,山花竞放;夏季满山翠绿,秋季红黄叶满山,冬季山舞银蛇。
④ 优美性
黄河蛇曲(山西永和)国家地质公园优美的自然环境已为公众所接受,其形之宏大、其势之壮美、其色之多变给人以美的享受,许多杂志封面、电视作品都用它作背景,中央电视台“无限风光、传承文明”的开篇画面用的就是公园最美的景区之一乾坤湾蛇曲地貌旅游区;另外,园区内的晋陕峡谷在2005年《中国国家地理》第10期“中国最美的地方”评选活动中被评为中国最美的大峡谷之一。

5.2.6面积的适宜性

在已确定的210km²公园区内,主要包含了五个旅游区,把园区内需要保护的重要的地质遗迹资源已全部包括其中,其园内的范围是适宜的。

5.2.7科学价值

黄河的形成演化及其对流域环境变迁的影响与黄河流域的古人类活动息息相关,黄河是全球长度超过5,000 km大河之一,以其“含沙量高”、“下游地上悬河”等特征闻名世界。黄河流经青藏高原、黄土高原、黄河下游冲积平原和巨大的扇形三角洲地区,因此,黄河的形成与演化、流域环境变迁的研究,在中国全球变化研究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具有很高的科学价值。
永和县黄河蛇曲地貌是水动力环境下的一种自然雕凿,因而遗留的或正在形成的地质遗迹是系列化的,无论从宏观现象到微观现象,都是不可多得的珍贵地学旅游资源。
以永和县黄河蛇曲——乾坤湾、仙人湾、郭家湾、永和关湾为主景的系列河谷蛇曲地貌景观,不仅有着十分耐人寻味的观赏价值而且还具有重要的科学研究价值,其意义具体体现在如下一些方面:
① 根据陕西省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查新中心提供的查新数据确认永和黄河蛇曲是我国目前最密集,规模最大、发育最完好的干流峡谷型蛇曲。对这种高密度、大尺度的深切嵌入式基岩蛇曲的深入研究,有利于丰富、深化河流蛇曲的成因理论。
② 将永和黄河阶地的发育年代与黄土—古土壤序列进行对比,反映黄土高原大范围构造隆升的阶地与气候变化之间的关系密切,其形成年代与相应古土壤发育时间的对应关系,共同组成了构造—气候旋回,有利于对黄土高原古气候的演化、变迁与环境变迁的认识。
③ 对于永和黄河蛇曲的地貌特征和地质发育特点,乾坤湾四级阶地、永和关黄河宽谷阶地的深入研究,有助于对黄河中游演化发育史及其古水系背景特征的研究。
④ 河流阶地的形成受控于多种因素,但其中最重要的因素是新构造运动和古气候变化,不同构造和气候环境下阶地形成的主控因素不同,具体取决于构造、气候或构造—气候耦合作用各自对河流影响的强度。从这种阶地成因随地域环境而改变的情况可进一步推知,在同一地区的不同时间同样有可能形成不同成因的阶地,特别是在第四纪以来构造运动和气候变化都非常活跃的地区对某一地区的某一地点而言,阶地的形成除直接受这一地点本身构造活动过程的控制外,无疑还受更大区域构造背景和气候变化的影响。因此,某一具体地点或地段河流阶地的成因可能不是唯一的,并且还可能是多层次的,即既有反映区域控制因素的阶地,也有反映所在局部地点或地段构造活动的阶地,对于永和黄河河流阶地的研究有助于认识黄河中游的河流发育与新生代以来地壳运动的关系。
⑤ 按流域系统论观点,黄河流域系由受水盆地、输沙通道和河口三角洲等三个子系统构成的开放系统。黄河流域上游主要以产水为主,中游黄土高原地区以产沙而著名,形成了黄河受水盆地水沙异源的独特性;输沙通道以河床比降控制水沙运积特性;河口三角洲接受上游来沙沉积,由来沙量控制其加积向海推进、横向扩展的规律。黄河流域经历了晚更新世、全新世等转折时期,经历干、湿、冷、暖旋回,生态环境及流域水沙输移特性随之演化,发生多次突变,导致黄河下游多次改道,三角洲横向扩展。
通过对黄河蛇曲(山西永和)国家地质公园黄土土壤侵蚀现状、土壤侵蚀发生的本质特性的研究有助于深化黄河及其支流发育与土壤侵蚀关系的认识,以永和县黄河蛇曲地貌景观为主的河流地貌,是大自然给予我们的不可多得的科学普及教育和旅游赏景的理想之地。它是公园,也是普及科学知识的课堂与基地。通过对永和县黄河蛇曲地貌形成过程和黄河中游演化发育史的研究与宣传,将从一个侧面使人们从宏观上联想到地球的昔日沧海桑田的巨变及中国地形地貌的分布与演变特征。从微观上体味到水滴石穿、水走石移的道理。领悟出世上万物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才是永恒的。只有运动,便会有创造,会创造出奇迹和美丽。有时,则会带来毁灭和灾难。
黄河被誉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因此,保护永和县黄河蛇曲地貌景观及地质遗迹就是保护我们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

5.2.8经济和社会价值

永和县的产业结构是以种植业为主,较为单一,通过黄河蛇曲(山西永和)国家地质公园的建立,依靠其便利的交通条件、较高的知名度,可以使当地的产业结构得到调整,提高它的经济增长点,为当地居民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这将大大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同时,结合本县及本区的其他旅游资源,无疑会带动本县的旅游业的发展,旅游业的发展即可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也可带来社会效益。
① 旅游经济效益:
旅游人数:根据园区主要客源市场分析,黄河蛇曲(山西永和)国家地质公园客源量5年内平均为25万人次,规划期间5年的总旅游人数为125万人次。
消费额:根据第五章第二节消费预测结果,黄河蛇曲(山西永和)国家地质公园5年内人均总花费为300元。
规划期前5年的旅游总收入:规划期间5年的总旅游消费额为3.75亿元(125×300)。
② 经营费
经营费包括员工工资费用(占总收入的28%),税金(上缴率取5.6)及保护基金(占总收入的10%)。则其总经营费为1.635亿元(3.75×43.6%)。
③ 投资回报
  经过预算,其投资回报大概可以达到2.115亿元(3.75-1.635),由此可见,黄河蛇曲(山西永和)国家地质公园前景相当看好,投资经济效益良好,国家也得到了经济效益,居民也从中得到了实惠,增加了创收的途径。
社会效益分析
① 旅游业的发展可以为当地居民增加就业机会。
② 随着黄河蛇曲(山西永和)国家地质公园的建立和地质旅游资源的不断开发,以及永和旅游促销力度的增大,会有越来越多的国内外游客到永和旅游,这将为永和走出中国,走向世界打开方便之门,让更多的人了解当地的文化习俗及民俗风情。
③ 通过地学旅游资源的开发和深入研究,将对旅游者的科学文化知识及观光水平的提高产生极大的影响,并能直接促进永和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和经济的增长。
④ 提高了全民的自然保护意识,丰富了他们的自然保护知识,这将进一步促进全区生态环境的全面好转,并对周边地区自然环境的保护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

6.黄河蛇曲(山西永和)国家地质公园的组织管理现状及发展保护

6.1机构设置与人员状况

6.1.1机构设置

拟建的黄河蛇曲(山西永和)国家地质公园主要包括了英雄湾、永和关湾、郭家湾、乾坤湾和仙人湾五个旅游区,总面积210km2,由永和县人民政府、县国土资源管理局统一管理,各景区(点)的管理机构作为执行机构,负责地质公园的规划建设和地质遗迹保护之作的具体实施。
未来的地质公园管理局由县国土资源管理局牵头,成立由国土资源管理局局长任地质公园管理处主任,主管副局长和各景区管理处第一负责人作副主任的地质公园领导机构,负责地质公园的统一规划建设。
地质公园实行主任负责制,党委发挥监督保证作用,积极吸收和引进国内外先进的管理经验,责权利明确,人尽其才,使地质公园的营运形成完整、系统、科学的管理体制和经济发展运行机制。此外,公园管理处还要为政府派出行政管理机构,积极组建企业法人实体,按照市场经济运行规则,自主经营,自负盈亏,滚动发展。按照建设现代管理制度的要求,建立国有独资公司或股份公司,合理设置管理科室,各科室的职责范围如下:
办公室---负责保护区机关的日常工作,包括文件起草、收发、人事劳资、公共关系、信息管理、对外协调和后勤服务等项工作。
财务部---负责公园的财务计划编制、日常财务、财务决算等工作;
市场营销科---负责公园的广告策划、宣传工作;负责和各大中城市的旅行社的业务联系,各旅游团队的联系、接待、食宿安排等工作;建设地点在永和县城。
基建科---负责公园各项工程建设的施工设计、工程招标、工程监理、工程检查验收等工作;
环境保护科---负责地质公园景观的营造、管理和植被与自然景观的保护工作;
旅游管理科---负责地质公园各旅游景区、景点的管理、协调等工作;
治安科---负责公园内发生的刑事案件的处理,并负责游客的安全。

6.1.2人员编制

黄河蛇曲(山西永和)国家地质公园主要设置公园管理处和地质遗迹保护中心,在人员编制上,按“精简、高效和与组织机构协调”的原则进行,两处组织机构由一套班子统一编制。按各科室的职责和任务,以岗定员进行编制。
① 地质公园管理处
人员编制30人:其中主任(兼书记)1人,副主任2人,技术人员3人,管理人员12人,工人2人。
② 下属各景区
按旅游园区的编制设置人员。各景区根据自身的具体情况定员、定岗,严格管理,完善服务体系。

6.2边界划定与土地权属状况

6.2.1边界划定

拟建的黄河蛇曲(山西永和)国家地质公园位于山西省永和县西,西濒黄河。各旅游区的边界早已由政府划定,公园范围地跨南庄乡、打石腰乡、阁底乡,公园总面积344.2km²,边界按总体规划图详细划定,界址由永和县人民政府具体勘定。本次地质公园范围的确定,还充分考虑到了地质遗迹的系统性和完整性,以及相关有科研价值和观赏价值的人文古迹、地质遗址等的分布及配套情况;更提升了公园的观赏性和文化内涵。

6.2.2土地权属状况

公园的界址勘定以后,其土地的使用权属将划由黄河蛇曲(山西永和)国家地质公园统一管理,因此,黄河以东陆岸不存在土地权属争议。

6.3黄河蛇曲(山西永和)国家地质公园的发展与保护

6.3.1主要保护对象及目的意义

① 主要保护对象
在黄河蛇曲(山西永和)国家地质公园内广泛分布着地史时期形成的多种类型的地质遗迹,园区西边的黄河段蛇状盘曲是黄河山西境内北大干流段最具特色的一段,其丰富多彩的黄河文化更为其添加了神秘的色彩。
主要地质遗迹:由黄河及支流的河流冲刷、侵蚀和堆积作用形成的黄河蛇曲地貌,冲蚀、磨蚀、堆积地貌。
地层地质遗产类:水平层理、波状层理、斜层理、冲刷现象和其它沉积构造、生物化石。
岩石类:砂岩、泥岩、页岩、而含砾砂岩、油页岩、离石黄土、马兰黄土、亚砂土。
第四纪地质遗产类:黄河东岸的四级阶地,一、二、三级均可见到砾石层,一级阶地明显可见二元结构。
黄土类:区内沉积数十米厚第四系黄土,经后期外引力作用形成独特的地貌景观,黄土陡崖、黄土墙、黄土柱、落水洞、黄土碟、黄土漏斗、落水洞滑坡等。
风蚀魔壁(风蚀壁龛)在园区较发育,其悬刻于砂岩壁上,形态各异巧夺天工,具很高的观赏性和艺术价值。园区山谷中多见的溪水、泉水、跌水、悬泉、悬谷、谷中谷、冰帘、冰瀑、冰柱、冰锥浮冰。由各种外力和崩塌作用形成的陡崖、石柱、崖顶独立的巨石(将军石),方山地貌等。区内四级阶地处的崖头凉场,由于岩性差异砂岩夹层之泥质岩石呈一向崖内的凹槽,上有石板顶盖,下有砂岩台面凉场,为当地居民凉枣佳处,可为园内一景。还有各种珍稀、珍贵生态资源;植被,各种用材林,自然林和经济林,各种珍稀动物资源;古遗址;古墓葬;古庙宇等。
以上这些都是非常珍贵,并有着浓郁地方特色的地质遗迹和人文旅游景观资源,不仅具有很强的观赏性和游览性,还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科研价值,所以对这些珍贵的旅游资源和地质遗迹,我们在开发的同时也应注意对它的保护,即开发与保护同时进行,在保护中求发展,促进黄河蛇曲(山西永和)国家地质公园的可持续发展。
② 保护的目的意义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其形成演化及其对流域环境变迁的影响与黄河流域的古人类活动息息相关。黄河流经之晋陕大峡谷为黄河大北干流段,园区这黄河蛇曲位于大干流段中南部,其蛇曲地貌是水动力作用的雕凿,其中路面遗留的或正在形成的地质遗迹是连续的,其两岸的地貌景观和悬崖边滩、心滩、陆地等随时都在改变,这是我们所不能察觉的,说明了人生的短暂和黄河历史及文化的久远。其恢弘的气势和别具一格的地貌景观是不可多得的地学旅游资源,是一本天然的教课书。
在以英雄湾、永和关湾、郭家湾、乾坤湾、仙人湾组成的黄河蛇曲中,尤以乾坤湾更具神秘色彩。打石腰乡和会里村与一水之隔的陕西省延川县伏义和村分别座落在“S”形的两个大湾里,恰似八掛的两只眼睛 ,伏义和村至今存有伏义庙,庙前千年古柏根深叶茂,河会里有娘娘庙,祖神就是“女娲”,乾坤两岸不少村落以“洼”字命名。园区内众多的研究,对中华民族的发展与越源的研究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园区内黄河蛇曲,黄土覆盖沟梁叠错的特有地貌,老阶地平台的村落,溪水缠绵汇大河的美景,由各种作用形成的象形石及风蚀摩崖,巧夺天工。冰瀑、冰帘、冰柱、冰河,冬日黄河冰凌。平时河水涛涛,众多的历史文化遗产构成了园区内丰富景观,它把黄河的博大及力量,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及灿烂的文明展现在人们的面前,其处处景点,都可以给游人提供科普知识的基地。通过对永和黄河蛇曲地貌形成过程的研究宣传,将从一个侧面使人联想到昔日沧海桑田的巨变和各类地貌的演变过程。
山西永和黄河蛇曲公园的建立,对区内地质遗产的保护和利用,对促进地方各项工作的开展将起到重要的作用,本公园各类地质人文遗产是黄河文化、中华民族五千年文化的一部分,通过公园的发展和知名度的提高,通过更进一步研究和工作,将会有更大的拓展空间。因此保护好园区内黄河蛇曲地貌景观及各类遗迹就是保护我们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

6.3.2地质公园的分区保护发展

根据黄河蛇曲(山西永和)国家地质公园的资源特征及综合发展的需要,将区内的相对独立的区域进行划分,从中确定出需要重点保护和规划的区域加以重点保护。通过调查分析可以发现,最重要的便是对地质遗迹和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发展。
① 地质遗迹景观保护
l        地质遗迹资源为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一旦遭受破坏,将无法恢复,因此,我们一定要加强对园区内地质遗迹的保护。
l        在地质遗迹保护中,要严格遵照执行国家关于地质遗迹保护的法律、法规,并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制定地方性的管理细则及规定,加大宣传保护力度,不断增强群众和游客保护自然及生态环境的意识及自觉性。
l        在地质遗迹区的核心部分,按一定距离树立永久性界桩,在可能的情况下用围栏或隔离网对具有重大科研价值的地质遗迹进行保护,核心区与缓冲区之间用次一级界桩按一定距离标界。
l        在地质遗迹保护区的适当位置要设立永久性标志牌。标志牌要有保护区名称及遗迹保护内容,标志牌的式样、内容、名称要根据保护内容认真设计制作,要达到位置醒目,并起到提示游客、装饰景点,提高旅游品位的目的。
l        加强领导,健全组织机构。建立以县政府主管领导为组长的各职能局正职为成员的地质遗迹保护领导组,下设适当的办事机构,领导组决策要胸怀全局,合理科学地决策及制定各项工作计划,要令行禁止,注重实效。在保护区内可设置一定数量的瞭望台,有专人进行值班,对地质遗迹进行全天候的监督保护。
l        应按照国家的有关规定,将保护资金稳定的投入并纳入国民经济及社会发展财政计划,尽可能多渠道筹措资金,减少建设资金的风险。
② 生态环境保护
尽管在发展与环境保护关系问题上,旅游产业是两者冲突较少的,但旅游业的发展对自然环境的同样也是不能忽视的,这也已为国内外的经济所证明。规划不合理及管理不善的旅游开发会造成建设性破坏,旅游景区的生活污水、垃圾、生产废弃物、旅游者不文明的旅游习惯以及过量的游客等都会造成环境污染和旅游资源的破坏。因此,制订与实施旅游生态环境建设和资源保护规划,对确保地质公园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黄河蛇曲(山西永和)国家地质公园的特点之一就是崖壁陡峭、切割深度大且沟谷密集,尤其峡谷地区土层相对较少,植被较差,而且植被、土壤一旦遭到破坏,恢复就很困难。因此,地质公园开发必须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前提,以开发生态旅游产品为基本思路,要忌在峡谷内搞人为景观,破坏自然和谐及造成景观资源的破坏和污染。
保护区分级与保护措施:
为使资源和环境保护措施得以切实的落实,将黄河蛇曲(山西永和)国家地质公园旅游区分为一级、二级、三级保护区,并分别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
一级保护区
保护范围:一级保护区的划分包括旅游资源价值高且旅游资源密度大的景观群及其相互紧密联系的环境,主要包括蛇曲弧顶的黄河沿岸部分。
保护措施:
保护各类地貌、水体景观及植被的完整性和自然性。严禁在旅游区内开荒造田、开山采石、砍伐林木,严禁在崖壁上乱刻乱画,对重要的摩崖石刻要加强保护,要达到体现意境,突出主题,使境、意紧密结合,融为一体,加强对游客的宣传教育,在园区及景区入口的显要位置,设置显明的标志,向游客提出森林和和生态示范景区的资源种类及环境保护的要求,使游客一入园便建立起自觉保护生态环境意识。
公园内可选择视野开阔的地方建造防火瞭望台,并配备高倍望远镜和无线通话设备,发现火情及时报告并组织扑救。
对于公路及步游道路的设计应远离珍稀植物集中区,避免游客对树木的刻削、攀爬和砍伐,对观赏性树木、花草、野果的滥采乱摘,以及车辆的辗轧。
在开展登山、探险、徒步旅游时,要告知游客不得随意乱扔垃圾。对因旅游区修路及必要服务设施的修建造成的植被损坏,要及时通过植树种草予以修补。
二级保护区
保护范围:二级保护区包括旅游区内一级保护区和三级保护区之间的所有地区。
保护措施:在该保护区内不设大型旅馆等服务设施,只要按照规划建设必要的道路、建构筑物。禁止必要的建筑工程以外的开山采石,并根据景观需要,严格遵照绿化规划进行造林和培育不同的植被带,使具有高品位的自然生态环境。
三级保护区
保护范围:三级保护区是指服务中心和一级服务点的用地范围、农村居民点、农业用地等,范围包括南庄乡、打石腰乡和阁底乡为核心的居民点集中地带。
保护措施:
禁止开山采石、随意采伐树木,保护古树名木、特色建筑物等。
严格控制各项用地规模、建筑密度、建筑风格。服务设施建筑不宜超过3层。建筑风格宜实现地方民居特色。该保护区内对于有历史文化价值和保存完好的民居,要进行科学鉴定,严格保护;对于残破但有地方特色的民居,可改建作为有使用价值的旅游服务建筑,长期保存。
各项农业及经济用地的发展,遵照社会经济发展规划实施,三级保护区内不准出现大规模的商业街和自发形成的旅游产品市场。

6.4 黄河蛇曲(山西永和)国家地质公园的保护发展建议

6.4.1保护管理现状

园区内各种遗迹基本处于自然状态,保存较为完好。但个别地方仍存在采石、捞沙等现象,有意或无意地破坏了岩石层面或剖面上的天然艺术造型或其他地质遗迹,降低了其观赏性或研究价值。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在建设地质公园的同时应加强对园区及其周边地区的环境保护,尽量使其保持完好的原始生态性,增强黄河蛇曲(山西永和)国家地质公园地质遗迹的自然价值和科研价值。

6.4.2保护发展建议

目前黄河蛇曲(山西永和)国家地质公园旅游区内环境质量基本良好,居民生活、工业生产、旅游活动对环境的影响不大,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如少量开山采石、生活废弃物对于地貌、植被、水体等的影响等。针对旅游区的环境现状及将来的旅游活动对环境的影响,我们应采取一些相应的环保措施,并建立相应的环境保护设施与机构。
① 环保措施
建立环境监测机构,依靠环保专业技术人员对环境质量的变化进行科学的监督评价,针对存在的影响环境质量的问题,提出环境治理措施和要求。
制定严格的环境标准,实行严格的环境保护措施。制定景区、生产企业和社会居民排污的规定;景区设置环境保护的告示和垃圾投放设施;开展景区的绿化,增加景区的植被面积,在旅游景区间及旅游专线两侧逐渐形成绿化带;对于重点旅游景区内有严重污染的生产企业要关停,并不得新建。
坚持作好优化环境的宣传教育工作,并可向有关的旅游经营商(或部门)征收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费,直接用于资源和环境保护。
改善区内的能源结构,以净化环境。首先在保护区内建筑物实行集中供热,以电(气)代煤,形成无烟区。
加强基础的环卫设施建设。在人流密集地段设置固体废弃物收集点、垃圾箱、公共厕所,实现“三废”无害化处理,尽量回收利用,偏僻地段,选择合适地点垃圾掩埋场所,集中填埋。景区要建立专业环卫队伍,并配备中小型的清扫车和运输车,清运宜在夜间进行。
严格控制噪声污染。服务管理区噪声白天不得超过50分贝,夜间不得超过45分贝;游览区白天小于45分贝,早晚小于40分贝,夜间小于35分贝,禁止在景区内鸣放鞭炮,不得使用高音喇叭。对于驶往景区内的机动车辆严格控制尾气排放,进入景区必须改乘无污染的绿色观光旅游车或人力车、畜力车等。
景区内建筑物的使用材料、表面色彩、建筑风格要与黄河蛇曲的总体形象与周围景观相协调,电力与通讯线路尽可能埋入地下。解说系统、标识牌要与环境相协调,格式要统一,标识和符号要规范化。
② 环境保护机构与设施
地质公园管理处、旅游开发公司要与县环保局合作在公园内设环境监测站,每个景区管理处各设一个环境监测点。
在游客集中地段和主要游憩区设固体废弃物回收点,配备环卫人员和必要的设备,在深入区外设立固体废弃物集中处理站。
  通过以上方法措施的实行,系统完整地保护好整个黄河蛇曲(山西永和)国家地质公园的地质遗迹景观和自然人文景观,充分展现出其原始生态性和浑然天成的地质地貌景观,将黄河蛇曲(山西永和)国家地质公园最美最好的地方展现给世人,吸引更多的国内外专家学者和游客前来考察参观,以更好地保护并发展黄河蛇曲(山西永和)国家地质公园,并推动整个地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赞助商提供的广告
纠错信息:( 已有 1 人发表纠错信息 )
电话:010-61744288 传真:010-61744288 邮箱:union#ccoo.cn
地址:北京市昌平区北七家宏福大厦1007室 邮编:
Copyright © 2004-2024 北京城市联盟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城市联盟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id":"10"}'>